与父亲聊天,谈起族谱,感慨父亲作为一位老农民的博学,也羞愧自己作为人子的无知,两种思绪碰撞,心中陡升涟漪。
那个时代的人,心中都有信仰。记得小时候,同姓的人是院落式群居,每逢过年,不管再远,整个院子的男女老少,总会聚在一起,祭祀先祖讲说传统。那是一个尊卑有序的年代,年长的受人敬仰,一般有绝对的发言权,成年人根据辈分享受对应的家族待遇,连七八岁的小孩子都知道自己的位置,依规而为。父母做的很好,以行育儿,正是在这种文化传承中,我知道了自己的辈分,知道了家族的由来,知道了大线条的孝道,那时大型祭祀祠堂总是挤满了人,大人忙活着拼摆仪式,小孩子跪地磕头。虽然平时各家有各家的盘算,有的还免不了产生一些争执,但当大家站在一起的时候,面对给予根脉的祖宗,内心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血浓于水。
父亲说:“到你们这代以至于再往后,还能不能聚在一起,干些共鸣的事,这是父辈们最忧虑的问题”。八零后这代人经历了最深刻的社会变化,原始与现代飞速转换,十几年前还过着放牛娃般的生活,而如今却处处和高科技打交道,价值观、人生观都历经了扭曲,准确意义上说,我们已经褪去了大半个传统的模样,成为中西文化的“融合品”,在未来几十年、上百年后,重新审视这种变化,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或许真会有不同的答案。当院子消失,血脉情淡,祭祀的堂屋变得空空荡荡,破败不堪,交通越来越发达,但大家想再聚一起的机会却是越来越少,人心越来越远,当后辈不再知道族谱为何物,千百年的传承也就荡然无存。
从某种角度看,仪式就是传承。过去在农村,老人去世,家人总会举办浓重的仪式,棺材由八人抬举,长子拖灵,女儿哭丧,亲戚披麻戴孝,一路吹吹打打,直到入土为安,而现在,这些现象越来越少,一切都讲究简捷高效。且不论这事是对是错,单从几千年的传承来看,是有一定道理的,治丧仪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孝义,遵礼守孝,对子女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每一条都是几千年文化积淀的产物,具有可操作性;此外,父母养育子女成人,送别的那一刻,最大的愿望就是由他们陪伴走完“最后一段”,从这一点出发,再多的仪式都不为过。
在中国的大地上,“未来和明天”如同城市的摩天大楼一般,挖去原来的根基,重新用钢筋混凝土浇铸,然后建立一块新的天地,虽然很牢固,但住在楼里的人却早已沦为圈养对象,这是打开国门后各类思潮涌入的必然冲击。传承在急剧减少,一切都被赋予了别样风格,而自己就如同一名初学口语的儿童,别人教什么,我们就说什么,别人推崇什么,我们就追逐什么,最终这些所得是对是错,心中一片茫然,只有交给时间来验证。但如果有一天我们连语言都要改变,小孩不再咿呀学语,转而指手划脚,那么呈现给我们的内心又是一份怎样的抉择。
面对这份改变,我们不能靠一己之力扭转乾坤,也暂时不能说清楚谁是谁非。但却可以选择坚守,从我做起,让自己的子女学会辨别,让他能给自己的下一代讲清族谱,让他传承一份孝道,把这根接力棒在自己手上顺利交接下去。至于其他,只能交由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