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经常跟着奶奶去胡同口的大槐树下,一群老太太在那里做边针线活边聊天。我推测这应该是我上学以前的事儿,可是为什么记忆会如此深刻。尤其是一个瘦高的老人的形象,就像刻在我脑子里一样。
那是一个身材瘦高的老汉,走路略弯着腰。经常背着筐篓,拎包裹看望出嫁到邻村的女儿。每次经过这里时就停下来,和老太太聊一会儿。无非就是儿子儿媳妇对他如何不好。闺女待她如何好。老太太们本来就对这事儿感兴趣,这个问一句:你的衣服是谁给你洗的?那个问一句:你的鞋子是谁给你做的……
老汉对这类问题越说越兴奋,都是一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家里有好吃的儿媳妇舍不得让他吃,舍不得给他买新衣服,亲闺女给买的衣服,这不是破了,还要拿去让闺女给浆洗缝补。还拿出包裹让人们看,
老太太们问:“你那个包裹里拿的是什么?也是衣服吗?”
老汉说:“那是我攒了几个鸡蛋给闺女送去”。
老汉聊过之后似乎解了气,站起身来,背着筐篓走了,由于弯着腰走路,屁股一扭一扭的,像个老太太。一边走一边唱:“水萝卜当不得大鸭梨,儿媳妇当不得亲闺女……”
我对这一句印象尤其深刻,当时觉得他很可怜,现在觉得他实实可恨。天天和儿子儿媳妇一起生活,却天天这样在街上骂,没有一个做长辈的样子,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留点面子,一旦撕破脸再恢复就难了。
农村有两类人爱为自己争面子,一类是姑嫂,女儿回到娘家为老人换洗衣服,话里话外带着挑剔,农村女儿出嫁后,照顾老人以儿子儿媳妇为主,女儿本来对娘家照顾的就少,回来就挑毛病,指手画脚,自然越来越不受欢迎。
另一类是婆媳关系,农村老太太爱诉苦,多是祥林嫂子的人物,自己一辈子如何辛苦,为儿子娶媳妇如何省吃俭用,如何尽力照顾孙子孙女------一个家庭就那么多活,一个勤劳,另一个自然就懒惰,有人总觉得自己会说,可别人也会听,时间长了难免起摩擦。
做人还是少说多做,以诚待人好,人常说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说得好不如做的好,真心待别人好,别人才会真心待你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