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时评丨学会妥协与面对
关于近几天的热门“拉黑父母”一事,看来孩子和父母原本就是一对冤家。白了秋霜,红了柿子。父母不惜把半辈子无私奉献,却需要孩子为人父母后才明白,甚至还未必明白?时代身份不同,角度阅历不同,自然对同一问题得出的结论也不会相同,没有对错,还是那句老话,家本身就不是讲理的地方。“拉黑父母”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必须学会去面对。自古国人处世,最高哲学是中庸,通俗讲就是妥协。
家庭只是走向社会的初始,前提是你尚处于爱的包容之中。参加工作到了单位,因为有了利害就必然会有冲突,只有暂时妥协,和平相处。往往真正的工作,花三分力气都够了,但最让你心累的是内耗,处理上下左右的关系要比你份内那点活儿重的多。走向社会,不仅有同学战友的纯真,还有地位悬殊与荣辱,以及必要的应酬,这个时候你会觉得,交际其实比学校外语过级难应付的多,而且还无法回避。
本人其实很另类,也是人到中年的一点教训。正是因为没有学会妥协,甚至更多的时候是回避,当然年轻气盛时也和领导摔过杯子,换过多次岗位几乎与直接上级都干过仗,最终结果是看别人升迁,自己落难,不仅关乎功利,更得生存,需尽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
父母可以拉黑,因为他们可以包容,单位就未必,社会包容度或许更低,因此必须学会妥协与面对。“拉黑父母”可能有无奈,但确是在不理智情绪下的回避,血缘无法割舍,责任需要担当,如何折中处理还真得考量个人智慧,只有先学会处理好家庭,才可昂首阔步跨入社会。大道理都懂,劝人也容易,践行起来却难,毕竟禀性难移,但需磨砺才可前行。
至于说“中国父母都有病”,确有同感,很多时候是好心做了坏事。有一个熟悉的例证,同样是家属院的孩子,有的孩子自己上学,有的家长接送,自己上学的早早学会了骑车,家里没老年人专门接送的孩子很早学会了自理,但明知这个理,还是天天接送,而且不计成本,所以中国家长都是这样的无私,又都是这样在好心办坏事,孩子不理解,父母所谓的爱成了孩子心中的结,这就是所谓的中国式家长。
可话说回来了,感情上说“家长都有病”,感情色彩上咋这么不好接受!早年从农村出来,和城里人一起工作,一起生活,而今他们曾经的优越早已不在,有的甚至仍在吃着、住着、用着、拿着父母的,所以有时候奔波得累了,少不了对乡里的父辈有些埋怨,但更多的是想让他们在有生之年有些享用,力所能及的给他们曾经的付出有所弥补。或许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芳华,我们怎么可能拉黑,反而更担心的是子欲孝而亲不待。
昨晚酒了,早早的醒来,啰嗦了上面一段,还觉着意犹未尽,又半躺在被窝里扣手机,见家人们还没醒,只好来个回笼觉,接着再睡一会儿。(2018-2-1)
5、随感丨又一种乡愁
昨天房客打电话说,老屋的水管冻裂了,赶忙去修。等我赶到,第一个打招呼的还是门岗大嫂,走进院内把车还是停在老姨家门口,下车迎面而来的还是老乡哥,正在洗衣放下手里的活儿过来搭话的还是先前的老邻居,取钥匙去找的还是小卖部的大姐,最后老乡哥因为水电出身,中午我走了,给他一交代,他找了师傅谈好价格,等下午我去时,他满头大汗从几十米远的交换站提来热水,正往冻裂的水管上浇……
几年前搬到新区,住过15年的老院子,租出后一年也来不了一次,间或的回来,仍像是回到老家般的暖心,仔细回味,突然有种乡愁的感觉。对一个离乡27年的游子来说,或许住了15年的院子和老屋就是我走过路过的、和家乡一样的又一村落,暖心,难忘,或许正是有这样一种情怀在里面,所以老屋一直留着,没有舍得买。(2018-2-1)
6、随感丨知夫莫如妻
刚才,工作在外并不常与我在微信交流的爱人发来一篇《熬》的励志短文。几年来熬过的心酸,其实并不想让她分担,但她有句话常挂嘴边,“谁让咱是一家儿,不然我才懒得管。”
《熬》文说,人生总有一些不如意的事,关键在于熬。熬,不是逆来顺受的活着;熬,不是对命运的妥协;熬,是能量积蓄;熬,是生命升华。
不知能不能熬出个人样儿,只想尽快走过今冬去,至少让惦念着你的人早点不再为你分担。不妨摘两句语录放这儿:
1、按时看日出是生命健康与性请积极的一个标志。(福楼拜);
2、一个人无论他现在多大年纪,他真正的人生之旅是从设定目标的那一天开始。(作家刘燕敏)。
(2018-2-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