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上有1531篇关于“途中穿搭”的发布。
回家一周之前,有个妖女一直盘旋心底“要穿什么回家啊?在机场怎么样才舒适美丽啊?”。这两个问题在“回家”的这个场景下,破坏力是巨大的。出差,会议,商谈,出国……临出前发半天收拾行李就一切搞掂,穿搭护肤美妆健身工作装备,不会忘不会错。
在“回家”这个场景下,一周前就如要去相亲的小姐,脑子里翻来覆去地折腾这个那个,实在想象不出画面就会直奔商城,新的来搞掂。大学、工作在外20年了,年年归家均是如此。
不幸的是如此循环反复,伤神伤财,效果也就那样。幸运的是,我今年开始观察、反思,这样后面的每一年都会把自己释放出狱。
无论已婚未婚,无论普通或有所成就,在外乡的那个世界,都是充满战斗、反复、痛快、痛感的。而对于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那些陪伴的环境、教导的言论,定论的眼光。我想,是不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想要去颠覆的渴求?
所以,走出机场的那一刻,就犹如“最后的审判”,衣着、箱子、鞋、口红、围巾、墨镜,ipad,耳机,logo……日常必需的、不必的都成为了背背佳,让脊背挺直了的背背佳。
那么,这真的是自我实现的渴求么?还是一场公众,亲情,共同营造的场景,其中的评论是不是有一些或绝大多数是当事人主观想象出来的呢?
事实上,审视、评判外界是存在的,自我渴求也是有的。(登机,未完待续……)16:30
22:10.如何更健康、理性的去面对和判断呢?我想,每个年龄应该有不同的态度和方式。没有标准,只有恰当。恰当就是自己穿的舒适,他人看着舒服,眼睛明亮清透,简洁的言语传递出思想的深刻,拨云见日般的,我看到了自我渴求:干净而有力度;美丽而不张扬。
慢慢地,如冬天雪藏了的大地,等待开春生命的迸发般,有观察和自省,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向内的理性和辨识。
1906年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朵夫》第三卷与第四卷的中间这么写到:我们每一缕的思想,只代表我们生命中的一个时期。倘使活着不是为了纠正我们的错误,克服我们的偏见,扩大我们的思想与心胸,那么活着有什么用……我们每过一天都想和真理更接近一些。且待我们到了终点,再谈我们努力的价值。如古话:暮年礼葬人生,黄昏礼赞白昼。
喜欢我的,我们一起勾搭做朋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