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情绪:定价的博弈就是情绪的博弈——香帅

情绪:定价的博弈就是情绪的博弈——香帅

作者: 贺氏育发堂 | 来源:发表于2018-11-28 17:59 被阅读0次

    每次汇率、房价一波动,或者股市动荡得厉害,就会有很多人很着急的找我来咨询,“股市能进了吗?要抛了吗?要囤美元吗?房子是该买还是该抛啊?”

    更有意思的地方在哪里呢?不管我怎么跟人分析基本面,大部分人最后的决策总是显得非常情绪化。比如一跌就特别害怕,想出手,看到大家出手的时候,就更忍不住,最后就贱价出手。同样地,一涨就特别焦虑,担心再涨,就想赶紧入市或者再加仓,最后常常追高在山顶上。

    这其实就是第二天复盘的主题——情绪。

    这节课我要带你从情绪的角度,把投资者决策和公司决策作一个统一的梳理,你会发现,情绪在金融市场上无处不在。所以,在很多投资高手的眼里,定价博弈就是情绪的博弈。

    好,我们先来看一下,在主流经济学和金融学里边,是怎么看待情绪对定价的影响的。

    一、情绪影响决策和定价

    其实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金融学都不研究人的情绪,假设投资者和管理层都是理性决策,在任何环境下,他们都能够特别冷静地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来进行博弈行事。所以最后的定价也是理性的产物。

    那自然,公司的股价就应该是基本面,也就是公司盈利能力的反映,对不对?

    这个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主流经典的理论。80年代的时候,有一个叫罗伯特·席勒的年轻金融学家写了一篇论文,他把美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全部都“扒开”看了一遍,就发现了一个秘密:几乎所有公司的价格波动,都比公司盈利的波动要大5倍。

    如果市场都是有效的,人们都是理性的,这就不对了。价格不应该等于价值吗?也就是说价格的波动应该和盈利的波动差别不大呀,为什么能够大出5倍这样的差距呢?

    席勒的答案就是,投资者的非理性会对资产的价格造成巨大的影响。这是80年代的事,直到30多年之后,2013年席勒因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得了诺贝尔奖,也就是经过了30年以后才开始被主流的经济学所接受。

    这是理论上的情况,那么在实际情况中,我们从公司的角度来看,情绪对定价的影响有多大呢?

    给你举个例子,市场上的公司决策经常会出现“扎堆决策”的现象。在美国,不管是上市IPO还是兼并收购,你去看数据就知道了,经常扎堆地出现。这很大程度上就是情绪的作用。

    有的同学说:不对吧,老师,市场基本面好,大家都想去投资和融资,这不是很正常吗?

    我在博士期间做过一个研究,当时我把美国从1970一直到2007年左右的IPO数据做了分析,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过去这40年里面,美国市场上出现了十多次IPO的热潮,每次热潮开始的时候,上市的公司都比每次浪潮的末尾上市的公司质量要好,盈利能力强,流动性也好,三五年的长期回报率也高。

    但很奇怪的是,这些“领头羊”上市公司头一个月的短期回报率反而比那些“后来者”要低,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就是企业在利用市场的情绪进行择时上市。

    在市场上行的时候,质量比较好的企业就能找到比较好的投资项目进行融资。这些企业的出现就刺激了投资者的情绪,使得大家的预期开始变得乐观,更多的投资者和更多的资金就涌入这个市场,股价就进一步上涨。股价上涨以后,又进一步地刺激投资者的情绪高涨,关于牛市的预期就能够形成了。牛市的预期形成以后,企业的股票这个时候都能卖出更高的价格。

    在牛市里面,很多企业不管手里是不是有优秀的投资项目,在这个时候,都会去谋求上市。为什么呢?因为有情绪的溢价。

    很多时候,企业并不是因为真实的投资需求而融资,而且,这些上市的跟随者,从盈利能力等各种财务指标上看,质量都会稍逊。但是,由于投资者情绪的高涨,反而会得到更高的估值。

    换句话说,我们看到的市场定价其实是投资者和公司博弈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里面,情绪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

    二、价格究竟是什么?

    好,说完了公司层面以后,我们再来看一下从个人投资者的角度,情绪对定价有多大的影响。

    这个问题其实牵涉到一个非常根本性的问题,就是商品的价格到底是什么。

    我们小时候学过的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价格取决于价值,而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上的人类劳动决定的。这放在工业制成品里面,可以勉强理解,比如说一个皮包的价格里,包含着皮革的成本、工人的工资、运输、销售等各种成本。但这个事放到奢侈品上就开始有点令人费解了。

    比如前两天,我在金融街购物中心看到一双LV的鞋子,是橡胶加弹力布的混合面料。这是很便宜的面料,但是它标价是多少呢?12000块钱。这12000块钱,用人类劳动、面料成本、运输成本……怎么都解释不通了。

    怎么才能解释通这个价格呢?必须加入品牌、效应这些非常主观的价值判断,对不对?

    这个逻辑放到金融市场以后就更是如此了。苹果公司股票的定价是关于这个企业未来的定价,对于这个虚拟的产品,最后它的价格取决于我们这些苹果公司的投资者认为它值多少钱。

    当然,我们认为它值多少钱的认知是建立在各种信息之上的,很多信息都是企业公布的,这就是企业给你的信号,让你去判断它值多少钱。

    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会有自己的情绪,是乐观,还是悲观,是喜欢还是厌恶,而这些情绪都会影响到你对这个价值的主观判断,也会影响到企业的决策。换句话说,在这个定价博弈中,情绪扮演了一个特别重要的角色。

    这一点,在这个板块的投资大师系列课程里面,索罗斯和巴菲特都有过特别精彩的阐述。

    巴菲特就曾经多次说过他的老师格雷厄姆说过的故事。什么是投资者决策?它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你隔壁有一个市场先生,你和这个市场先生之间交易股票。这个市场先生的一个特征就是非常地情绪化,他对当下特别在意,只要有一点高兴的事,就会特别兴奋,然后就给出很高的报价。但他只要有一点点挫折,就垂头丧气,特别失望,就会报出很低的报价。所以,你一定要学会利用他的这个特点,在他沮丧的时候买入,在他狂热的时候卖出,而不是跟随他的节奏。

    这个故事其实就是巴菲特著名的“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的根源。也是投资者怎么克服自己的情绪,利用别人的情绪作决策的经典论述。同样地,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其实也是在强调情绪所导致的市场反馈机制。这些大师们讨论的问题,其实是曾经长期被主流经济学的定价理论所忽略的。但是,被越来越多的行为金融学所研究,所重视。

    所有特殊的商品,金融资产的定价就是对人的预期的定价。所以,人性固有的特征,是一定会影响到这个定价过程的,对不对?人的欲望、贪婪、焦虑、追随、模仿的情绪都会影响到我们和企业的决策,加强资产价格朝一个方向运动的趋势,这也就导致了,我们观测到的资产价格会比它们的内在价值的波动更大。这个结论也就是我在课程的开头跟你提到的席勒的研究成果。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去看,你就会对金融市场的有效和无效的讨论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了。市场有效是金融市场的基准或者说趋势。所以,市场无效并不是市场有效的反义词,而是现实中对市场有效的偏离和波动。市场的各种摩擦,包括市场的参与者,投资者和公司,他们的非理性情绪,以及外来的政府监管,都是理解和计算这种偏离波动的着眼点。

    今天我围绕着情绪给你讲解了投资者和公司决策的博弈过程。明天,我会继续给你讲解怎么围绕着“监管”来理解投资者决策和公司决策。

    今日概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情绪:定价的博弈就是情绪的博弈——香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nuz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