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周前,仿佛处在迷雾中,工作之余总觉不满足,萌生提高写作之道的想法。找到阿信老师,一番交流之后,知晓写作之要不在于技巧,而在于找到目标,深入研究。要敢于立下志向,围绕志向目标全力以赴。
如果说那次交流的收获,是让我找到了方向和目标,那么本周与阿信老师和胡兄的交流的收获,就是初探学问门径:做好学问需对目标之下各部分细节深究。
阿信老师通过连续提问,让我和胡兄陷入思索。“古约翰家乡的教堂现在怎样?”,“传教士来中国当时形势如何?”;“古登堡印刷术的传播与专利有无关系?”;“中华民国时期专利运营如何?有无知名专利案?对社会作用如何?”;“为何中国建国后多年没有专利制度?”。
这些问题之前只是模糊想过一点,并没有深入思考何查找资料考证研究。阿信老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每每有令人醍醐灌顶之感。“学问就在于细节,只要想去探究,通过互联网现在很多东西都可以找到。”,"写书并非目标,只是一种工具手段,通过写书期间的研究过程,成为该领域的专家才是目标。"“写50万字的书,要积累100万字的素材资料”。
普通老师告诉你方法和答案,好的老师启发你自己找到思路和答案。如果阿信老师直接说“要挖细节,要多积累素材”,可能我们不会有这种收获启发的感觉,正是这种启发提问和留白思考,让我们很受益。
考虑到深入细节和聚焦,本周把标题进一步聚焦,将“发明”聚焦到“工业发明”,舍去科学发现和工业前发明,聚焦技术性的工业产权(工业产权包括技术发明和外观设计两部分);将“产生与扩散”聚焦到“扩散”,舍去“产生”,即单纯的科学家和发明家部分,这部分浩如烟海,且房龙先生《发明的故事》已有珠玉在前,将目标锚定在发明技术得扩散更符合“专利制度”本质:以公开换保护,以局部垄断换取技术传播共享,推动技术扩散和社会进步。名称改为《极简专利史:工业发明扩散的故事》。
本次收获:
1.要有对目标事物真正好奇心,深究细节;
2.深入细节,势必不能目标定的太宽泛,而要聚焦,断舍离目标,才能深入细节。
本周工作:
修改标题,聚焦目标,已完成;
专利制度萌芽期的发明技术传播年代,案例故事,人物 和对应专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