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来,干了这碗育儿硫酸(尾声):孩子是礼物,不是任务

来,干了这碗育儿硫酸(尾声):孩子是礼物,不是任务

作者: 双栖蚊 | 来源:发表于2017-07-17 22:13 被阅读0次

已经开学第三周,没想到拖拖拉拉这么久,今天必须收尾了。

这篇文章的初衷很早就有了,无他,看不惯满朋友圈的育儿鸡汤。相应的,开始的想法就是给包括我在内的年轻父母松绑,”免责“。没那么难,没有那么严重,不过也没那么多希望,包括育儿。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必过分夸大,当然如果你背后有所谓的育儿产品,那是利益相关,我无意阻人财路,但也请不要恐吓式营销,不要绑架舐犊之情,也不要滥用催泪瓦斯。父母对孩子,第一是给了生命,第二是吃饱穿暖,第三是嘘寒问暖,这三条已是绝对关键,在剩下的一小部分里,还有很多不是以你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抱歉,真相是留给这些鸡汤挥洒的舞台本就不大。试举两例。

客观大于主观。

两口硫酸。第一口先说学区房,凡是指望着学区房又或者私校改变孩子命运提升孩子机会的父母大多仍然是平民阶层,他们的孩子大概率继续给富人们当分母,而且平富差距越来越大。学区房这个概念背后代表着教育改变命运,很不幸,需要教育改变的命运往往注定了不如那些不太需要教育改变的命运。领导的孩子大概率是领导,明星的孩子大概率是明星,平民的儿子大概率是平民,你想当那万里挑一的例外(在中国可能要百万、千万),没问题,但指望鸡汤文还不如问问老中医呢。不公平吗?阶级固化了吗?从前是大部分皇帝都必然是皇帝的儿子,而大部分百姓养大的依然是百姓,如果能养活大的话。就在不到五十年前,地主反坏右的后代还必然是地主反坏右,连概率都不给你。第二口再说精英,凡是指望着孩子鲤跳龙门出来做医生律师工程师等所谓精英行业的父母大多数是在给富人们培养合格服务人才。有观点认为这几个精英行业只是相对中产阶级而言,甚至更偏激的认为这是中产阶级催眠和自我催眠的一部分。据说不少富豪的子女并非玩了命爬藤,上个文理学院,出来在非盈利组织工作,如果不是在父母公司里的话,平日里搞搞派对,办办慈善,献献爱心。事实是,父母在客观上所处的社会地位,所拥有的财富、资源,对孩子的影响远远大于主观的些微差别,不是几篇鸡汤能改变的。

身教胜于言传。

就算我们看主观,无意识教育的时间和影响也远大于有意识教育。世说新语里谢安教儿的故事颇为贴切。原文简练传神,引用如下。

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

故事中谢安夫人问的是言传,有意识教育孩子,谢安回的是身教,无意识教育孩子。抛开谢安公务繁忙或者给男人的通病——不喜欢带小孩——找托辞不表,我个人认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身教胜于言传。你不可能做到在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分钟都要么在教育他们要么在琢磨怎么教育教育他们。更多时候,孩子从你行为中学到的比从你言语中学到的多,孩子在你眼睛望向他们时学的是怎么和你相处而在你眼睛望向别处时学的是怎么和这个世界相处。你或许可以斟酌掂量对孩子教育的方式,但你不至于每时每刻督促自己做个完人吧。

很多人说孩子是上天赐予的礼物。我举双手双脚赞成。我更觉得孩子是我人生能发生的最美好的几件事之一,屈指可数的那种。可我也看到很多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把孩子当成了任务。你会带着家庭作业去游乐场吗?你会揣着学习资料进电影院吗?你会看着工作计划听演唱会吗?孩子飞速长大,很快”孩子“这个标签就不再是他们的主要身份,很快他们就离开,那在这么短暂的相处过程,就不难为自己也不难为孩子了吧。更何况不仅仅是育儿,我们自身哪个方面没有缺陷?都这把年纪了,大部分缺陷要改早改了,摊上什么样的家长,也是每个孩子命运的一部分。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久旱逢甘露, 他乡遇故知,不如回家带孩子。

(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来,干了这碗育儿硫酸(尾声):孩子是礼物,不是任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nvq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