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看就懂的三个方法,让你的文章更吸睛

一看就懂的三个方法,让你的文章更吸睛

作者: 家旭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20-08-31 22:57 被阅读0次

我们每个人都会写作,但是我们写出来的作品却不一定会吸引别人读下去,这种感觉就像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张嘴讲话,但是同样的话,不同的人讲出来却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问题主要出现在哪里呢?就是因为我们欠缺一些写作技巧,以自媒体上的软文为例,我们想一想,写一篇合格的软文难不难?或者说,写一篇吸引人读下去的软文难不难?

也许有人会忍不住拍大腿说很难,也许有人觉得没那么难却也讲不清楚到底该如何写。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帮助大家从最初的会写作提升到如何写一篇吸引人的软文。相信你读罢本文,就会收获写好一篇软文最基本的心法和要领。

TIP1: 题目好难起?试试先写文章再起题目

我们都知道,一个好的题目决定对方是否会点开。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在写文章时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起题目,不夸张地说,很多人在起题目这一个环节上,就会花费一两个小时的时间。

我们回忆一下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熟悉,打开文档,准备写作,然后眼看着光标闪啊闪,不知道起什么题目才好。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在:在最后的时刻写题目,不要一开始就想把题目写出来。

为什么呢?因为一开头就写题目我们也不知道该写什么,但是我们在写完整篇文章之后总会有那么一两个金句,我们只要稍稍调整下这些金句里面的个别文字,就可以把它作为文章的题目了。

在这里,还要提醒大家,好的题目要同时具备两个特征:第一,看一遍就明白;第二,引发好奇或者强烈的共鸣。

第一点很好理解,如果看一遍都不能明白的话,就相当于给读者造成了阅读障碍,读者跟我们非亲非故,我们不要奢望读者还会有耐心看第二遍。第二点很明显是在第一点的基础上增加的一条,其实是为了给读者一个充分的理由点开我们的文章。

在这里给大家举个例子,这个例子也非常容易上手应用,如果我们找好了一句话作为题目,但是觉得这句话不太有吸引力,那么我们可以在这句话前面加上一个前缀:写给某某人的一封信,或者某某人的亲笔信。

比如我们找到了一句话叫做:每一份事业的背后,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这句话本身还算很有感觉的,但是还不够令人好奇。怎么改?我们可以加上一个前缀,改成:某某董事长的亲笔信:每一份事业的背后,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大家再看这个题目是不是会更容易有一些好奇的感觉了?我们想一想,人们什么时候会写信?有人会想到离职的时候会写,表白的时候会写,总之有重要事情的时候才会写一封信。所以这个方法主要是令人好奇。同时,如果写信人的身份(比如董事长,创始人,或者直接写某一位社会名人)又非同一般,那么又会加强这个效果。

TIP2:只需一个动作,让文章更容易引起共鸣

扪心自问,当我们好不容易写完一篇文章之后,是否希望更多的人愿意读下去,是否希望更多的读者会引起共鸣?其实,达到共鸣的方法也很简单,只是需要我们在写完文章后添加一个动作——增加小标题。

我们现在打开任意一篇阅读量还不错的文章,都会发现这样的文章无一例外会分成一二三四几个部分。而在每个部分中,基本都会选择同样的位置放上一张图片。这么做当然是有意而为之,目的十分明显,是为了避免读者产生视觉疲劳,在本来分段的基础上又将一篇文章分为三个或者四个部分,同时再辅以图片进行文字之间的分隔。

如果这一步做的更加到位一些的话,我们不光要用序号将文章分成几个部分,还可以根据几个部分的内在逻辑分别起小标题。

举个例子:一,儿时遭遇,暗下决心;二,只身赴京,开始逐梦;三,创业成功,初心不改;四,写在最后,与君共勉。如果一篇文章可以清晰地分成这样的四个部分,那么更方便读者找到文章的线索,帮助读者与作者建立链接和共鸣。如果有人提出疑问,比如,到底如何起这种小标题呢?那么看看TIP1里面的内容就可以获得启发。

另外,再分享一点,我们的文章里面要多出现“大家,我们,你我”这样的字眼,少用“你,你们,他们”这样的字眼。我们既然想要让读者产生共鸣,那么就要努力跟读者创造同频的机会,换句话说,我们要尽可能地让读者跟文字里面的信息处于统一的语境之中,让读者觉得这篇文章写的就是读者自己。

所以,我们细心观察会发现,在一些比较老道的作者笔下,文章前后的人称代词往往会发生一些变化,开头可能说的是你,然后到文章中间用的就是大家,再到文章结尾就变成了我们。就这样,一步一步将读者带入到了文章中来。

在此,送给大家一个万能结尾,这个万能结尾就是强调要跟读者建立链接,我们写一篇文章的目的,无非就是想要给读者留下一个好印象,让读者觉得我们没有距离感,容易亲近,愿意帮助对方,这个万能结尾基本可以适用在90%的情况下,具体如下:

我记得/我心想/我一直觉得/我一直认为:可以是本文的主旨句或者升华的句子。我也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和收获,如果你有什么想说的,也可以留言给我。未来可期,一起加油!

TIP3:向读者示好,让对方顺畅地读完整篇文章

在我给别人做培训的时候,我往往会拿一两篇文章作为案例,在现场直接进行拆解和修改,我经常说:尽管今天我们改的是这篇文章,但是有一些细节问题,不光是这篇文章里面出现的,其实篇篇文章里面都会出现。

举个例子,不管我们来自哪个行业,写的是什么类型的文章,我们首先要向读者示好,什么叫做示好?最直接的方式,是在文章一开头就出现这样的字眼:感谢你点开这篇文章。试问一下,如果我们点开文章后的第一段就发现这样的一句话,我们的第一印象会是怎样的?

起码不是反感,为什么不会反感?因为我们不会讨厌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同理,如果在接近结尾处,我们写下这样的文字:感谢你耐心地读到这里,假设我们是读者,那么又会作何感受?

如果我们读到了结尾,说明这篇文章还不错,而我们又读到了作者写下的感谢之词,我们八成会觉得这位作者很自谦,同时又觉得自己受到了作者的尊重。总之,这些感谢的话语都是在向读者示好。

此外,更加重要的示好就存在我们的字里行间里。最起码的一点,我们的文章要避免出现病句或者读起来不顺畅的地方,比如以下两句:尽管这件事过去已经快10年了,尽管这件事已经过去快10年了。如果仔细感受,会发现后一句要比前一句更加顺畅。

关于不顺畅这一点,有时我们读一篇文章,会感觉有一些奇怪。原因很简单,要么就是这篇文章写的太大白话,要么就是它写的太文绉绉。

在写作的时候,大白话和文绉绉之间往往需要我们进行平衡,如果我们准备写的是一篇讲话稿,那么就需要我们尽量大白话一点。反之,如果我们写的是一篇发布在自媒体平台的软文,那么就需要相对来说文绉绉一点。

因为面对面的说话和书面的文字在呈现的时候有很大的差别,面对面说话在呈现的时候是有场景的,但是书面文字欠缺这样的场景,所以为了让读者更容易有代入感,我们需要多写几句话,来补充场景的不足。

为什么要改这些细节点,如果我们读一篇本身阅读量就不高而且作者也不知名的文章,连续读出两个不顺的地方,那么你我还会有耐心读下去吗?

其次,我们的文章要显示出我们的不容易,尤其是在叙述一些亲身经历的时候,我们要“决定做”,而不要“选择做”;我们要“逐步/一点一滴/一步一步完成”,而不要仅仅“完成”。没错,我们要时刻保持谦卑,因为没有人会喜欢一个自高自大或者轻而易举就会成功的人。

在今天的自媒体时代,一篇软文从前期的选题,撰稿,修改,再到最终的发布,已经耗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一旦几个细节处理不当,那么以上的一切都将变成一场无用功。

我们都知道,所有的偶然构成了必然,而这些所有的小细节决定了对方是否会跟我们建立好感和信任,甚至主动联系到我们。

最后,我想用一句熟悉的话语来结尾: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和收获,如果你有什么想说的,也可以留言给我。未来可期,一起加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看就懂的三个方法,让你的文章更吸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nxms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