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养老,一直觉得离我们现在的生活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上次写了一篇文章《致我们日渐老去的父母》,一位朋友读后问我:“你想过我们的养老问题吗?”说从来没想过,不现实,但却没有认真地考虑过,总觉得那是遥远光阴后的一段时光缓流的日子……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九旬清华名教授夫人断食结束生命》,感悟太多。文中说的是著名教授赵宝煦的夫人,一位叫陈司寇的老师,我对她的评价是“睿智、豁达、坚强、明白”。
她关于养老的观点,我十分认可——老人要有自己的生活目标:第一,尽量使自己减少病痛,过得健康愉快;第二,争取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走得快一点”,既减少自己的痛苦,也避免给他人造成负担。
我认为,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应该让自己的心有一个安放的地方。老人也是如此,一定要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舒适且实在,人老了最怕的就是空虚和孤独。陈老师92岁时,先生去世,她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每天6:00—6:30起床,按摩、做操、看新闻、做早饭,9点以后看书看报,好的摘录下来,经常翻看,乐在其中,保持着不紧不慢的生活节奏。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她有意识地学习医学保健知识,全面了解自己身体状况,分析自己的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一旦认识到什么是应该做的,就身体力行,一旦认识到什么不应该做,就令行禁止,并且一定要长期坚持下去。每周子女们来看她,她都要他们不用每周都跑,平时打个电话,两周来一次就行。
关于“走得快”,她说:老年人要不怕死、不爱钱、放下自我。死是自然规律,黄泉路上无长幼,怕没有用,坦然面对即可;老年人要经常换位思考:儿女都有儿女的事,哪有那么多时间来陪你?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追求质量而非数量,一个人生活是常态,儿女来看你是惊喜。
96岁那年,她患了各种疾病,子女为她请了保姆,24小时轮流守护,而这正是她最不想要的“没有质量的生活”。因此,她以断食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既没有拖累别人,也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陈老师的这种追求生命质量的观点,使我想起了《天道》中丁元英父亲得病的一段情节:丁元英是个孝子,他把做私募基金挣下的钱大半都留给父母养老,而当得知父亲得病即便治疗好,也会成为植物人,后期靠呼吸机维持也只不过半年的时间后,他便决定放弃治疗。放弃治疗不是丁元英不爱父亲,他认为花费上百万高昂的医疗费用,拖垮三个家庭,维持父亲毫无尊严的生命,是对父亲的不尊重。他说:“如果我孝顺的口碑,是以父亲的痛苦和尊严为条件,那我真不知道自己是个什么东西”。
这样的观点,做儿女的可能都无法接受,既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又怕世人耻笑的目光,因此哪怕砸锅卖铁、负债累累,也要让亲人在呼吸机上苛延着毫无尊严的生命……
但作为当事人,作为病人本身,陈老师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值得我们去思索?
养老,是我们这代人即将面对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