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们聊到定投最大的作用使平滑成本,但是到后期,定投摊低成本的作用是不断减弱的,即出现了钝化现象。
什么是定投的钝化呢?
我们用50ETF的定投案例,来分析。
通过观察平均成本曲线,我们发现,在定投初期,平成成本曲线波动较大,且下降的很快。但是随着期数的增加,虽然买入成本波动很大,平均成本曲线波动的幅度也很小,基本没有多少变化,而且越到后期,平均成本曲线也更加的平滑,出现了边际效用递减。
定投在初期,能够快速的摊低平均成本,但随着定投期数的增加,平均成本曲线会变的更加的平滑,摊低成本的作用越来越弱,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钝化。
为什么会产生钝化呢?
(1)后期投入的金额,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在定投的初期,由于每期投入所占的比重较大,就能够有效的摊低平均成本,但随着定投期数和投入成本的增加,每期投入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摊低成本的效用就越来越弱。比如每月定投1000元,5年之后,共定投了60期,总投入6万,每增加1000元投入的比重为1/60,所占的比重是很低的,对降低成本所能起到的作用也是很小的。
(2)低位买的不足,高位买的过多定期定额的定投方式, 不考虑市场点位和估值,每个月都定投,这就会造成“低估买入不够,高位买入过多”的窘境。如50ETF定投案例中,12年-14年大熊期间,买入的金额过少,而在15年大牛市中,且买入过多,无法有效的降低持仓成本。
怎样才能有效的降低钝化?
(1)增加后期投入的比重对每月投入的金额,可以设定一个增长路径,按照一定的比例来增加投入,这个比例的制定,需要根据自身的经济承受力进行设定。如按照5%来增加,那5年之后,即第60期,需要投入18679元。若投入有压力,可将增长百分比调低,如可承受,也可将增长比例调高。
(2)低估多投,高估少投,甚至不投不在做定期定额定投,而是根据市场估值,做不定期不定额定投,比如在历史平均市盈率70%以上停止定投,而在历史市盈率30%以下,双倍定投,这样就能够在低估期买入更多,而在高估期买入更少,甚至不买,能够有效的降低平均成本。
总结:
(1)定投的钝化。由于越到后期,每期投入金额所占的比重越小,定投对降低成本的作用不断下降,出现边际效用递减的现象,平均成本更加的平滑和平稳,即出现钝化。
(2)定投钝化的解决方法。通过按一定比例增加投入的方式,增加后期投入比重,以及根据市场估值做不定期不定投的方式,来有效的避免定期定额定投的钝化,有效的降低平均成本,提高收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