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哲学家罗素写过一篇文章叫《谈幸福》,在文章里,他说达到幸福要有四种因素——健康、恰当的收入、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功的工作,论述甚详。从最后一条因素可以看出,这位哲学家心里,还有同情工人阶级的倾向。
我很理解、赞赏罗素谈幸福时的调调,但忍不住加上第五条因素——足够的磨难。
孟德斯鸠有句格言:“人在苦难之中才像个人。”这句话被无数社会主义者封为圭臬,从中汲取了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他们,将苦难当成人生和社会改造的必由之路。
还有另一句托尔斯泰的话,“贫穷是美德”。至今在我们社会,还有很多人怀念过去,认为那时的贫穷代表着美德。托尔斯泰的话深刻地影响着知识界,令许多人走上人道主义或社会主义的道路。当时,欧洲许多富人很喜欢艺术,不仅喜欢收藏购买艺术品,也很喜欢结交艺术家本人。但当艺术家陷于贫困时,却不愿借钱给他们,觉得这些信奉社会主义的家伙天性就是这样......梵高穷了一辈子、修拉穷了一辈子、高更穷了一辈子......那时的知识分子身上,多多少少有些社会主义的影子。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家族是欧洲数一数二的富豪,但他不想躺在家庭的金钱上过日子。他考虑把财产分给穷人,又觉得穷人要是有了钱,就失去了美德。思前想后,他实在不愿穷人失去这份美德,就把钱统统送给了和他一样富有、堕落的兄弟姐妹,而自己去做了一个穷人。
磨难与清贫一样,为人提供了一个接近幸福的机会,使人能够感悟幸福,这是仅仅拥有健康、富有的人所不能达到的境界。有个佛学故事,一个聪明人和一个资质很差的人一起去学佛,师父给了他们同样一本经书,那位聪明人很快把书全搞懂了,而且能举一反三。那个资质不好的人,很用心地读,但连开头都读不懂。请问,师父会怎么评价这两个人,他会更看重哪个人呢?那个聪明人看似学习很顺利,但这种顺利,其实让他离真正的“开悟”越来越远。那个资质差的人看似愚笨,身负很大的压力,但一旦突破,他会体会到特别幸福的感觉,这是事事顺利的人无法体会到的。禅宗四祖弘忍的弟子神秀解释经书极聪明,过目不忘,很小时就受人追捧,天下皆知。而灶下烧火的慧能,学习能力很差,连字都不认识,但弘忍却把衣钵传给了他。因为慧能所悟到的,是真正的禅宗心法,那是事事顺利的神秀,永远悟不到的。
心理学说,幸福不是别的,只是一类情绪,叫元情绪。把生活比作一张餐桌的话,一个富有的人,他坐在桌子中间忙着享受面前的快乐、成功.....一个苦难的人在桌角默默吞咽着属于他的悲伤、痛苦、烦躁......他们偶尔会交换菜肴,彼此冷眼相向,但其实他们的感受、思维是一样的。而一个智慧的人坐在一旁,他的面前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另一盘菜,叫做“幸福”,那是另两种人所没有的。这使他对整个餐桌有一种全新的、不同于那两个人的感受。对这新的情绪感受,我只能近似地用“欢喜”这个又代表情绪、又代表佛学用语的词来模拟,而这是他身上的磨难带给一个人的礼物,这使他的人生显得略有不同。我想起这些,是因为我生长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多多少少接受过社会主义的教育,这使我无法完全接受罗素的观点,身不由己地会联想起“苦难”、“清贫”、“自律”这样的思维,即使是在谈论幸福的时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