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八十七课(73-74)

第八十七课(73-74)

作者: f516917bccd1 | 来源:发表于2020-03-05 17:56 被阅读0次

第八十七课(73-74)

今天要复习的观念如下:

(1:1)(73)我愿光明出现。

这句话直指我们心灵重新选择的能力,要我们舍弃攻击的黑暗而选择宽恕的光明。

(1:2-3)今天我要善用自己的意志力。我再也不愿在黑暗中摸索,在阴影下战栗,害怕那些既看不见且虚幻不实的东西。

这几句话将小我的愿望与圣灵的旨意作了一番对比。如今,在正念的启发下,我终于能够发挥自己的抉择能力了。尽管内心仍有一部分想要追逐黑暗,但我的意志始终与上主旨意一致,还有圣灵为我护守着。小我跟我说,追求个体生命是我自己的愿望,绝口不提这其实是它的私愿。殊不知,这一决定已陷我于分裂与恐惧的黑暗小我思维,最后打造了一个黑暗的物质世界,同样的充满分裂与恐惧。故本课直接呼吁我们转变眼光,发挥心灵的能力(即「自己的意志力」),重新选择。

(1:4-6)今天,我将以光明为向导。我愿跟随它的指引,亦步亦趋,只着眼于它要我看见之事。今天我愿感受一下真实知见所带来的平安。

我们借着每天的练习,快乐地接受耶稣光明智慧的指引,透过他毫无批判的宽恕之眼与平安的心,去看待这个世界。纵然肉眼所见仍旧不变,但「眼光」已经不同了,我们终于能看出,它们不是爱的呼求就是爱的流露。小我的眼光恰恰相反,始终落在罪咎以及应得的惩罚上头,这种知见不可能不引发内心冲突和恐惧的。唯有耶稣的正知见以及宽恕的眼光才能带给人平安,正如同使徒保罗所说的:「出人意外的平安」(腓立比书4:7)。

现在,开始今天的具体操练:

(2:2)这事遮蔽不了我愿看见的光明。

面对眼前这个笼罩在小我罪咎与判断下的阴暗世界,我们心里清清楚楚,它遮蔽不了宽恕的光明;那光明始终都在心里,只是我的心灵决心视而无睹而已。也就是说,除了我的心灵以外,世间没有任何力量遮蔽得了那个光明。然而,在充满死亡魅影的疯狂梦境里,纵然光明在心中辉煌灿烂,照映出的万物也全都熠熠生辉,但我们仍有视而不见的「本事」。如今,我们终于下定决心接受身边的光明见证,并且认出那是自己本有的光明。至此,我们方能向自己爱恨交织的特殊对象说出下面的话。

(2:3)(人名),你与我同在光明之中。

此刻,我要邀请自己恨之入骨的人,一起从死亡梦境醒来。如此心悦诚服的呼求只有一个先决条件:我必须勇于揭穿小我的每一个骗局,这才表示我真心接受耶稣的真理,他始终耐心地在我心里等待着我的回应。

(2:4)在光明中,这事会显得很不一样。

耶稣在第一百九十三课说过这一句话:「宽恕吧!你对这事就会有不同的看法。」(W-193.3:7)当我透过耶稣的眼睛去看时,外在的景象未必改变,真正改变的,唯有我的看法而已。我不再用眼前事物来证明「耶稣那一套错了,我的看法才对」,或者「外在的差异绝对是真的,而且有罪的是你不是我」。反之,我会清楚地看到我们两人其实共享同一人生目的,就是从梦中觉醒。再说一次,这种转变与外在表相毫无关联,完全属于内心的变化。

(3:1)(74)除了上主的旨意以外,没有其他的旨意存在。

(3:2)今天我很安全,因为除了上主的旨意以外,没有其他的旨意存在。

小我则有另一套说法:「我们一点也不安全,因为除了上主旨意,还有其他的旨意存在。」这分明就是小我的意旨,但这根本称不上是一种意旨,只是存心跟上主旨意作对,老想与祂分道扬镳的一个幻想而已。不幸的是,我们竟以为这一企图已经得逞了。只要我们坚信「罪咎理当受罚」这个小我原则,心里必会忐忑不安,最后不得不投射到世界上,难怪世界显得草木皆兵,自己也活得战战兢兢。比方说,人人常常会相互告诫:「凡事小心点,一不留神我们就小命难保;没吃食物,身体就会垮掉;遇人不淑,性格或个性就会凋零;我们永远不可能活得安全无虞。」然而,耶稣在此却说:「我们安全得很!因为这一切都不曾发生,梦中千秋永远取代不了永恒的真相。」耶稣在《正文》曾借用《圣经》的十诫说了一句话:「除了上主,你不可朝拜其他神明。」(T-4.III.6:6)我们只要把句中的「神明」换成「旨意」,就变成了:「除了上主旨意,你不可接受其他旨意。」因为除了祂的旨意以外,没有其他旨意存在。这是我们可以高枕无忧的真正原因。

(3:3-4)只有当我相信其他旨意时,我才会害怕。只有当我害怕时,我才会想要攻击别人;也唯有当我生出攻击之心时,我才可能相信自己的永恒保障受到了威胁。

我们一旦与小我的分裂体系认同,必然会落入罪咎与攻击的思维。这个妄念作出的选择,才是让我们活得战战兢兢的根本原因。

(3:5-6)今天我要认清,这一切从未发生过。我安全无虞,因为除了上主的旨意以外,没有其他的旨意存在。

纵然耶稣并不指望我们真心相信这一说法,至少我们开始「有点儿」相信自己心里确实有一部分知道「这一切从未发生过」。但在同时,我们非常害怕自己这一部分的心灵,因为它一浮现,特殊之我当下便瓦解了。

如果把「这一切从未发生过」套用在现实生活里,即是:「你不曾伤害过我,真相是我伤害了自己。在表相世界里,你可能真的说了坏话、做了坏事,但我若发怒,背后必定有一个更深的隐衷:『我其实很希望你伤害我,这样我就能定你的罪,而不必面对自己的罪了。』」有了这番领悟,我便能宽恕你,只因你根本没有伤害过我。直到我登上了心灵的梯顶,方才大彻大悟:「一切原来只是黄粱一梦,什么事也没发生!」

下面三个练习语,全都指向上主的一体生命。

(4:2-4)愿我按照上主的旨意来看这一件事。

(人名),你是上主之子,这是上主的旨意,也是我的意愿。

不论我对此事的看法如何,这也是上主对我的旨意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能透过耶稣的宽恕之眼去看,不论是个人的生活或世界的集体命运,都能反映出上主的旨意。唯有这种基督慧见才能把人间的知见统一起来,纵然小我对每一件事都有它自己的一套看法,然而在慧眼下,每一件事都离不开整个圣子奥体。既然幻相没有程度之别,所有事件便成了同一回事,因为它们同时具备了妄念的分裂目的,以及正念的宽恕目的。这种目的上的一致性,将我们结合为一个共同生命体;不论在幻境中,或在实相里,我们都不可分割,也不可能独自置身事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八十七课(73-7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baqr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