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耳陈余列传,妥妥的兄弟反目成仇记。两人经历相似,惺惺相惜,所以能成为刎颈忘年之交。但不管前期感情多甜蜜,当裂痕出现后,朋友之间最终都会分崩离析,这是自然法则。所以,朋友要想不反目,就要避免出现裂痕,彼此保持一颗宽容的心,世间万物皆如此。
张耳、陈余,起步靠的是“泰山”的势力,衣食无忧,所以在外游历,眼界扩了,名声得了。最重要的是张耳带“凡人”刘邦走南闯北、管吃管喝几个月,结成了深厚的革命友谊。这也是张耳以后能封王善终,而陈余失败死亡的原因。张耳一定在刘邦落魄之时给予了他充分的尊重,所以大家平时总说“莫欺少年穷”“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张耳、陈余的“名声”真不知道从哪里来的,秦灭魏后竟然赏千金捕张耳、五百金捕陈余。难道两个人从事秘密的反秦复魏活动吗?可能太史公也觉得前面描述太过平铺,显不出两人的“名声”,于是中间插播了一个小故事。逃避秦人悬赏追捕的两位隐姓埋名当里吏的小跟班。这天,里吏鞭笞陈余,陈余有点忍耐不住,想反抗,被张耳拉住。里吏走后,拉到隐蔽地方交流了不能因小失大的观点。在这里,似乎埋下了一个伏笔,就是不是当事人,永远不知道当事人经历的痛苦。这时的张耳劝陈余以大局为重。若干年后,当被千万秦军围城,陈余不赴死去救的时候,张耳却一直心存芥蒂,为后面大家反目埋下了种子。
很快,陈胜、吴广吹响了反秦的号角。两人不用再躲躲藏藏,光明正大的开展了自己的反秦事业。占领陈地的陈胜,被当地的老百姓簇拥着称王。我觉得这个时候大部分百姓是以一种“谄媚”的心态来做这件事的,陈胜吴广军纪如何,是否烧杀抢掠不清楚,但先把拥立之功立完,想必陈胜是不会忘记的。这个时候张耳、陈余的才能初步展现,作为“贤人”,从长远角度建议陈胜“缓称王”,类似于1800年后李善长建议朱元璋。嗜利者短视,拥有“鸿鹄之志”的陈胜怎么会听这个建议呢?
大概类似于光武帝刘秀的经略河北,两人一看“不靠谱”的陈胜,提出了到燕赵大地帮助开疆扩土的建议。于是武臣领队,两人为辅,到了辽阔的华北地界。连蒙带骗加大枣,占领了十几个城池。按理说经过长平之战,被坑杀四十多万秦军的燕赵大地,应该是反秦最积极的,然而最初效果却不怎么样。打到范阳的时候,蒯通出现了。作为谋士的蒯通给范阳令出了个主意。做说客,向武臣建议范阳令投降后加封官职,形成一种导向,不知道三国张飞义释严颜是不是用过这个典故。导向一立,三十余城不战而降。这时张耳、陈余给武臣的建议却跟之前给陈胜的不同,这个时候建议武臣称王。可能是时不同,计不同。武臣称王,让陈胜大怒,想斩杀武臣的家人。将在外征伐,家人在内“软禁”,看来千百年来一直如此。房君(蔡赐)建议,祸水被引,让武臣做击秦先锋。区区小计,怎么能骗过张耳、陈余呢?于是,避秦军锋芒,改攻燕、常山、上党等地。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攻击燕地的韩广自立为王。武臣却没有陈胜的“胸怀”及“谋略”,攻击韩广,却被俘。这个时候一个“无名氏”出现了,这个“无名氏”的分析能力对比当时武臣手底人,那是相当高的,但却没有留下姓名,不止是否因为一辈子就做了这么一件值得称耀的事。“一卒一舌一个王”,“不把猪队友送回去,让能人说了算,恐怕你们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听了这个建议后,燕军估计想想也是这个道理“刚来打我们就被俘了,能力也就了了”。
堡垒往往从内部攻破,武臣派到常山开疆的李良胜利而归。本来李良想继续努力,没想到被武臣的姐姐喝醉酒侮辱了一番,好面子的自己在手下面前丢了面。于是就造反把武臣给杀了,自己也跑到秦军那去了。暴发户,没有底蕴支撑,目中无人很正常,有时会惹到不该惹的人。做人还是低调点好。这里有一个细节就是秦军提前给李良写招安信,在他心里埋下了背叛的种子,这颗种子在时机成熟的时候迟早要发芽。有的时候离间计只要施展了,就会为成功打好基础。
老赵王死,新赵王立。历史上有名事件巨鹿之战大幕拉开。王离围城,章邯打援。赵王、张耳被围,性命危在旦夕。救援的队伍不停来聚集,却始终不敢迈出一步。大家处在相持状态。老哥命在旦夕,兄弟按理应该不惜性命来救,当时结拜的时候可是立下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的。这个时候的陈余手底有兵数万,大水浇火,作用还是能够发挥的,奈何陈余“无动于衷”,坐不住的张耳接连派人去催促陈余。陈余却死活不敢出击。第二波次派去的两个心腹,反复督促陈余,陈余心想,既然你想死,那我也就不拦着你了。给你五千兵,自生自灭去吧。这5000人可不是200多年后刘秀昆阳之战的几千人,于是全军覆没,连个皮包骨,甚至一点水花都没有溅起来。在这件事上还是一个有疑问的,5000人一场大杖,怎么会一点信息也没有呢?为什么张耳在被项羽救后会质疑陈余把两人杀了呢?当时巨鹿城外营救队伍中与张耳有密切关系的还有儿子张敖,这就有点智子疑邻的双标了。儿子不去慷慨赴义,不会埋怨儿子,责任全在兄弟身上吗?气不过的陈余一气之下要撂挑子不干了,我觉得还是想表明态度,“老哥,咱们两个谁都离不开谁”。张耳刚开始还念及兄弟之情,没接陈余的兵符,没想到手底下的谋士出主意了,趁机赶跑陈余自己好上位,这个时候小九九还是很明显的。这时候家入张耳不接兵符,两人应该不会闹到后面的地步。
张耳因为跟随项羽进入函谷关,被封为常山王。在别人的推荐下,考虑到陈余名声,项羽封陈余当侯。陈余却不满意,心生怨言,将怒气全部放在了张耳身上,仍是水火不容,你死我亡。诸王叛楚的时候,陈余煽风点火鼓动更多人去对抗项羽,而且自己第一时间领兵去打张耳。无路可走的张耳跑去找曾经的小伙伴刘邦,这个时候太史公不忘再给刘邦来一个主角光环。“给力”的刘邦接纳了曾经的“大哥”。“弱小”的刘邦要对抗项羽,还是要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与陈余合作的条件就是提张耳头来见。可悲的“相貌相似者”,就这样平白无故丢了性命。再后来,刘邦在彭城败给项羽,陈余也发现张耳假死,于是又背叛了刘邦。后来,韩信出马背水一战,大败赵军,被赵王封为代王的陈余自己脑袋“丢了”。陈余“贤人”的赞誉有点言过其实,格局不够。对项羽既然不认同,楚汉争霸,二选一有那么难吗?而且已经与刘邦合作了,为什么又要反叛呢?如果与刘邦保持一定联系,王不成,侯似乎不是难事。不过总归是作为代王死的,也算有了一定的名分。
张耳当了二年赵王,死了。儿子张敖继承王位。刘邦对张耳是真感情,封王后还结成儿女亲家,把跟吕后的大女儿嫁给了张敖,不得不让人深思当年的张耳对待刘邦有多好。但奇怪的是,刘邦对自己的大女婿却不太感冒,远征匈奴,路过赵国,对女婿爱答不理,面对早晚请安,周密接待,甚至有侮辱性的“出格”行为。当然,作为皇帝,是没有出格这一说的。张敖没反应,手底下的谋臣们忍不住了。我猜这帮臣子还是跨时代的“人才”,从战国末期而来,对皇帝跟国王的差别还没有理解透彻,还认为汉代的国王跟战国时一样。当然,思想完全转变还要等到数十年后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了。
作为家臣,主公受辱,有游侠气质的谋士是绝对不能忍受的。于是密谋行刺刘邦。无奈天子是上天之选,怎会轻易被刺呢?这个时候,因为对待下人不“理智”或者“得罪”了下人,贯高被人举报了。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堡垒往往从内部攻破,于是几个谋刺刘邦的人被一锅端了。面对死亡,贯高扛罪到底,竟然“感动”了刘邦,被免罪了。奈何游侠、文人气质仍在,有过刺杀皇帝的行为,是断然不能再服务皇帝了。于是贯高自杀而亡。贯高的话豁免告诉我们,有时候不撞南墙心不死,也能起作用。
读了这么多篇史记文章,应该说这篇是信息量最大的。感觉几乎没有夸大描述,现代人的交往不也是这个样子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