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心理治疗基础》的第二章,感觉有些地方似懂非懂。
心理基础知识上讲的是动机的冲突,这里讲的情感或欲望。在这里,对于心理冲突是这样定义的:心理冲突指的是,两种互相对立的情感或欲望同时并存于一个人的心里在,当事人既不能放弃其中之一,又无法将二者协调统一起来,从而体验着紧张、不安或其他不快甚至痛苦。而且《心理治疗基础》的讨论主要限于神经症性心理冲突。
分了几个方面来谈这种冲突:
应该之暴虐。这是最一般的形式。病人主䜣最普遍使用的词语是”应该“和“控制不住”。“应该”意味着别人和社会对”我“的要求,强烈的”应该感“来自父母、长辈的教训、惩罚、强求甚至苛求,来自父母、长辈对儿童的不理解、不宽容和不尊重。惩罚的内化便是“我应该”。对此,治疗方向是发展个人的权利意识,弄清自己究竟喜欢什么,需要什么,看事情、想问题、行动要多从“我喜欢”“我愿意”“我要”出发。
违禁性罪感源于惩罚。它的痛苦实际上就是自我惩罚的痛苦。即常说的内疚、自责、自罪。有三种常见的情形:一种生活风格、人生态度和行为模式,即“应该”; 禁忌的象征化;混沌罪感。对违禁性罪感,也可以用权利意识来进行有效的对抗。
个人耻感。耻感源于担心被孤立、被遗弃和被轻视。在我国,自卑往往是个人耻感的别名。治疗方向是牢固地确立个人相对独立的价值观,培养社交能力。
不安全感。有不安全感的人往往用过分追求安全的行为使自己感到心里踏实,即使浪费再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再所不惜。治疗方向是接受人生不安全这个现实,用有效行动发展人际关系。
被爱的渴求。被爱的渴求是使心理冲突尖锐化且持久不得解决的一种重要原因。被人爱和爱别人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治疗方向是:培养社交兴趣,提高社交技巧,逐渐学会理解和关心别人。即培养自己主动爱别人的能力。
自卑情结。心理冲突者几乎都是自卑的。掩盖自卑的办法,一般是极力追求优越感,即争强好胜,力图压过别人。自卑只不过是自尊缺乏罢了。其治疗方向是社交的实践,和周围人建立忧乐与共、休戚相关的情感。在学会尊重别人的过程中,我们也就会逐渐树立起真正的自尊。
先梳理个纲目,再说联系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