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认识一个新名词:叙事医学。
每个人都有和医院打交道经历,找医生看病,一般情况下我们是能找熟人就找熟人,原因很简单,熟人好说话,不乱开药,不会随意让你做各项检查。如果不认识医生就不一样了,病人报上病情,大多数情况下医生很少细问,各项化验各项检查让你半天做不完,大医院更是如此,身边的人说起看病这件事来都有同感。
“跟医生讲了症状以后,咔咔咔,就像一个机器吐出来一个化验单,然后‘去化验吧’。从头到尾医生没看你一眼,我觉得我在跟一个会开处方的机器人说话……
医生得愿意以一个人的状态,跟同样是一个人的患者交往。这就是叙事医学的意义”。
那么什么是叙事医学呢?
“认识,吸收,解释并被疾病故事所感动的能力”。通俗地说,就是医生能够听到患者的故事,发现他的故事,接受他的故事,为他的故事所感动,关注并再现这些故事,最后就能达到一种比较理想的伙伴关系。
这是一种素养,一种同理心,不应该是一种能力。
同时也出现一种特殊病历,就是在数据和术语病历之外,充分的细节观察和情感病历。
这让我想到了不久前发生在儿子身上的一件事情:
起初误以为是粉刺痘,因化脓动了小手术,做手术时才发现是藏毛窦,等愈合后进一步手术。两个多月过去了,伤口却不愈合,我们都担心会进一步恶化,找省会大医院知名专家咨询是否进一步手术,挂号费二十元五角,见到专家级级别的医生不到三分钟,看了一眼伤口说,只有再次手术才能彻底治愈,二话不说进行下一个病人诊断。我们和儿子不放心,很想知道为什么,或者有没有其他办法,又去挂了普通医生的号,挂号费三元,和专家结论一致,但是不同之处是这位年轻的医生细心观察到了儿子的犹豫不决,便问儿子最近是否有重大事情要办?学业上有什么安排?儿子说三个月后要参加研究生考试,医生就告诉他暂且不用手术,一直引流不让伤口愈合,如果手术,两个月不能久坐,学习时间就保证不了。又详细告诉孩子如果纱布有渗出颜色就到医院换药,一般情况没有渗出一周来一次就行。一切纠结都在医生的细心观察和温暖话语中释然。
两个医生,一个是专家型的博导,一个初出茅庐的博士生,因为关爱,因为倾听,因为医生职业的敏感性使得患者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从年轻的医生那里,患者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一种依靠的感觉。这也是叙事医学的一部分,即共情,而不是同情或不同情。
我对叙事医学中共情的理解是:设身处地,把病人当家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