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表妹带着七岁的小外甥女来我家住了几天。以前,表妹偶尔也会带着小外甥女来住上几天,但这次有些不同,:因为表妹有事情要忙,陪伴小外甥女的任务就落到了我的头上。
前两天,小外甥女跟我还不是很亲近,在小区游乐场玩的时候,她只是自顾自地玩,并不跟我说什么,也许在内心里,她只是把我当成了一个大人,一个她的看护者吧。第三天,当我带着她去吃肯德基的时候,她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一会儿向我抱怨妈妈的偏心,说妈妈对表哥特别好,什么都由着他;一会儿又跟我述说外婆怎么跟妈妈发生矛盾了,外公又是什么态度,俨然一个小大人。再次陪着她来到游乐场的时候,她也不再拘谨,而是不停地跟我介绍学校的游乐设施,介绍她的小玩伴,与前两天简直判若两人。我想,应该是这两天的相处,我们的感情增进了,心近了的缘故吧。因为心近了,就有了言说的欲望,也就有了言说的自由,有了言说的畅快。
与小外甥女三天的相处,让我想了很多。为什么孩子在相处两天以后就能敞开心扉跟我无话不谈了?为什么长大了我们就很少这么畅快淋漓地跟别人交流了?为什么我们失却了表达的欲望与自由?而在小的时候,我们曾经也是有什么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呀!听了张老师的《写作作为一种通用能力》,我明白了,因为我们都陷入了张老师所说的“言语堵塞”。
或许,有的时候,言语堵塞是因为“我不知道怎么说”。由于个人学识的不同,有的人即使有表达的欲望,也有表达的自由,却不懂得如何去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于是就有了面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只会慨叹“真美”的遗憾。
有的时候,言语堵塞则因为“我不想说”,这应该是大多数人出现“言语堵塞”的主要原因。一种“不想”是因为担心自己说不好会让别人看轻了自己而失了面子,于是干脆不说;一种“不想”是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大人的高要求造成的对当众表达的恐惧;也有的“不想”是因为言说对象的不投缘而造成的“话不投机半句多”;还有一种“不想”是因为彼此的不信任而造成的隔膜消解了交流的愿望;最后一种“不想”是知道说了也没用而选择的缄口不言。
还有的时候,言语堵塞是因为“我不可以说”。言说要适宜,有时候要考虑环境和氛围,否则就容易给人留下冒失的印象;有时候还要考虑对象,即使是相同的内容,面对不同的人方式应该有所区别,方式不当往往会弄巧成拙;还有的时候需要考虑说话的立场,同一件事,不同的立场,表达的效果或许会迥然不同。于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不可以说”。
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不知道怎么说” 的越来越少了,更多的言语堵塞是由于“不想说”和“不可以说”,但其实这种言语的堵塞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缺乏自由的思想和独立的精神。正如张老师所说,人天生就有表达的需求,天生就有表达的能力。如果没有自由的思想,没有独立的精神,就容易因为顾虑太多而陷入“我不说”“我不想说”的言语阻滞中,不能够自如地选择自己言说的内容、方式、立场与时机,也就无法获得言说的自主和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