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粉红色,觉得心里住着美少女,特别怕摄像机的一个男人,你觉得他会是怎样的一名设计师?
从墨尔本读完建筑学博士回国,因为找不到工作,所以从2015年到2017年做了三年的背包客流浪汉,流浪于中国的各大建筑学院。最后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定下来开始做长期教师。这名流浪汉,名叫何志森。
为了让自己这三年的找工作时间看起来忙碌,他做了三年的Mapping工作坊。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就已经非常好奇了,是什么原因让他三年都处于流浪状态,这个Mapping工作坊到底是干什么用的?看了一张图后,我就懂了。
曼哈顿Mapping 图
左边是曼哈顿地图,右边这个地图,是一个穆斯林在曼哈顿生活了20年之后,把曼哈顿每一个摄像头都标出来了,最后发现三条没有摄像头的路。
左边是地图,右边是Mapping,把看不到的东西挖掘出来,就像是侦探一样。
何志森的Mapping工作坊很简单。有六个步骤,第一,选择一个目标,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体,越小越好。第二,你要长时间地跟踪这个目标。第三,你要把自己变成目标,如果你跟踪一条狗,那么就把自己变成狗。第四,你要发现这个目标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呈现这些关系,然后基于这些关系提出你的设计主张。
这个Mapping工作坊的目的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教给学生同理心。让学生可以成为一个侦探,成为一个每时每刻都在观察生活、理解生活、思考生活的建筑师。
没有学过建筑设计的人,可能不太懂建筑设计的工作内容,可以看看何志森到底是怎样做侦探的。
何志森在上海做工作坊的时候,为了观察为什么弄堂里这么有活力,人跟人之间的互动为什么这么多,自己在弄堂里租了一个四平米的房间来近距离观察。他觉得不把自己变成当地人的话,是没有资格去做这个研究的。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他跟踪了108个居民,他跟在后面,想知道他们干吗,跟谁聊天,去了哪儿。然后他把所有的相片放在电脑里,发现了一个特别好玩的事情,就是80%的人手里都拿着一个尿壶。
弄堂里的居民
弄堂里没有厕所,为了倒尿,他们不得已要从室内转到室外, 非常勤快、非常高频率地往外走,恰恰就造就了他们偶遇、交流、八卦,提着尿壶就可以聊天的机会。
聊天
这比那些住在高楼大厦,大门一关就不知道对面发生了什么事要强的多。有时候邻居在电梯门口碰到也不会say hi,甚至邻居死了也不知道,因为没有交流。
想起我现在租住的老房子,因为房间空间比较小,每家每户的厨房都在走廊里。虽然平常大家没有太多的交流,但是每到做饭的时候,也偶尔会聊上几句。至少知道了你屋里住几个人,今天做了什么好吃的,什么时候下班等等。
这又让我想起我在农村的老家,位于原来的大部队的地方,对面就是一条河,一座桥,交通便捷,相当于是村头。家旁边是当地的小卖铺,相当于农村里的商场。农村里吃晚饭时间都比较早,四五点就吃完了。吃完晚饭大家没有什么事干,不像城市里,还有夜生活。
农村人最多的就是时间,经常有人会来我们家门口聊天。我家椅子凳子都挺多,每次都会摆在外面。这样一般聊天到八点左右,大家都慢慢地散去,回家看电视,睡觉。
时间一久,我家大门口就成了大家聊天的中心。而我聪明的爸妈也刚好利用了大家没事干,打麻将的想法,提供了合适又收一点费的地方。
虽然这个想法离何志森的建筑设计师原理十万八千里,但也都是源于生活的观察,看生活的智者如何运用生活的策略。
何志森的工作坊令我最为感动的是,他不仅是认真观察生活,他的设计真正做到了考虑到使用者的感受。
有次沿途沿江跑,发现旁边的垃圾桶里没有什么垃圾,因为别人顺手可以扔到江里。沿江跑的地方又住满了老人,可是跑道却没有什么活力。
沿江路边的垃圾桶
为了激活这个地方,有天早上他五点起床,一路五六公里长,他把马上旁所有的垃圾桶盖都揭下来,并且认真擦拭干净,生怕那些大爷们不用。他在做一个研究,他要激活这里的空间。
忙碌的设计师
后来令他惊讶、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地方变成了赌博一条街。老人家其实赌得很少,就一两块钱。他们知道这里有桶盖之后,就觉得很方便了。不用自己带凳子过来了。然后老人家之间相互了解交流,这里慢慢地变成了社区空间。
欢快的老人社区空间
半年后城管把桶盖移走了,并告示再敢动,罚款一百。老人家就自带家具,把家里所有不用的破凳子破桌子全部搬到沿河上,这多棒啊。
何志森说这个案例说明了一个东西,“我一直认为场所不是设计师定义的,而是生活在使用它的这些人营造的。”
很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这深刻的道理。真正的设计,是充分考虑到使用者的感受和需求。
就像梁宁说的一样,“人欲即天理,要尊重人欲”。因为产品不能像真实的人那样教育用户,说服用户,只有静态地等待用户的选择。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其实这个道理都是可以适用的。考虑到使用者的感受和需求,才是真正的好产品。
何志森在这三年里做过奇奇怪怪的侦探,认真观摩其实真的很令人感动,这个社会都是崇尚精英,能够发现底层的声音的人少之又少。那些生活在底层的人,也包括我,其实也是有心声的。
尽管知乎上对他的工作坊褒贬不一,但“被表达”在何志森的设计里表现得很充分,是社会的好风向。希望他能够继续走下去。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