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我看到了一个肯吃苦,能耐劳的人,一个热爱生活,善解人意的母亲,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
一九八八年春意初萌,汉江边一个叫上渡口的小地方,一声婴儿的啼哭打破了一个家庭的宁静。当时,对于已经儿女双全的家庭来说,再添三胎,实在是让人欢喜让人忧:计划生育时代,这个女孩的降临意味着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要交好大一笔罚款,只是女婴自己根本不知道,只是用好奇的阳光打量着这个陌生的世界,或许正是这份对生的渴求,感动了村里的一对有钱的夫妇,把她从抛弃的边缘拉了回来,并认作干女儿。可家里对她并没有多少好感,干脆取名为“弦”,大意是她的出生,差点给家里带来了债务。后来,她长大后明白了这些,就直接改名为“娟”,期待以后的路,能美好如娟。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这家的父母对三个孩子一视同仁,上学的年纪,就把孩子送去上学。学校离家不远但也不近,她和哥哥姐姐要自己走路去学校。学校里的校长是家门长辈,但她并没有以此自满,校长对学生很严格,一点都不徇私,有时候会因为亲戚受到格外的“优待”:早上随机抽查作业,若没有完成作业便要拿书站在教室外边,放学后,还要被留下挑水、拔草。
因为家里穷,放学后姐妹二人便要上山去给猪找草吃,此时哥哥已经外出打工了。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了她上初二的某一天,姐姐也出门打工了,找猪草等家务活就落在了她一个人肩上,等好不容易找满一筐,准备回家看书时,房子塌了,母亲的书本全部被埋在了废墟里。而她的父母则以“房子塌了,要盖新房,钱不够交学费”的理由,终止了她的学业,尽管有再多的舍不得,她也只能向现实低头。
在家里帮着干了几年农活后,也选择了出门打工。先是跟着姐姐去了江苏,两年后,姐姐遇到了意中人,选择回家结婚。她也被母亲一封信叫回,开始了自己的“相亲”,再一次的命运安排,她选择了一位忠厚勤劳的男人,把自己的美好,托付给了这个他。
二十二岁,花一样的年纪,她成了我的母亲。在生下我后,父亲为维持生计出门打工了。母亲便把我托给了奶奶,去找工作,因为念的书不多,母亲的工作很难找,好不容易找了一个餐馆打工,但没过多久,这家店倒闭了,老板跑了,母亲几个月的辛苦都白费了,后来母亲无奈进了烟厂打苦厂,每天六点起,六点归,十分忙碌。后来,家境好起来了,母亲不用再去烟厂工作了,但好强的母亲却不满足,继续到建筑工地上干活,她说,她一定要用自己的勤劳,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改变自己从“弦”到“娟”的命运。
![](https://img.haomeiwen.com/i7752929/af9bbc512f70882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