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2017培训团队研修项目学习第二天,我们又一次见到了我们大家非常崇拜的陈睿老师。从《世界咖啡》到《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及其价值观,两节讲座知识的跨越,让我们又一次勇敢的跟着陈老师进行发散思维挑战,把论语的案例融入到我们学校的教学中。

陈老师从让大家了解了论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关论语的基本问题、论语是什么、论语文章名称的来历、论语的编著者、为什么感觉《论语》难读?为什么说懂点《论语》会让人显得比较有文化?《论语》与名字、《论语》与教育……开始,让我们认识了《论语》《论语》与历史……。

《论语》是什么意思?语,话语;论,论列、编排。近几年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已经成为一种学生传统教育的必备理论基础。特别是国学经典进课堂成为“固本工程”“筑魂工程”“打底色工程”。作为一名农村音乐学科,我是学音乐理论出身的,所以我这个人比较注重学生理论学习。我们音乐学科也曾尝试国学经典进入音乐课堂。如:在讲述《阳关三叠》时,我们通过诗词翻译,让音乐学科和国学经典相结合,让学生把音乐又和语文诗词相联系,让音乐和姐妹学科达到到联系和融合。
我们通常了解论语从儒家的孔子开始,我们牢记孔子那句“三人行必有我师……”,并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能够用的到。“欲速则不达”这句我们教师也经常能够用到,我们用我们教师认为对的语言来教育学生,让学生按照我们教师认为对的思维进行,学生有反抗和对立,我们就会认为这个学生不听话,这一切是否符合我们的教学呢?下面我们先了解一下陈老师有关《论语》的课堂。
陈老师幽风趣的讲课风格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特别是“社稷之臣”的故事,让我们有记忆深刻。
《论语》与教育:
1 有教无类
通过孔子的“学在官府,学在民间”观点,让教育打破一切界限,让教育有了公平。
2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也很好理解。如“高柴愚笨……知其心……”。
请看下面图片:

虽然几个人问了孔子老师同一个问题,孔子老师却根据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意见……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案例。在学校工作中,我们作为一名科任教师或者是班主任,因材施教早已经成为了我们口头上的一句教学准则。但是实际教学中,学生少的班级还可以,如果你的班级是大班额,你是否真的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呢?答案是:只能够相对公平和对个别学生因材施教,如可以在思想上(做到一边做人,一边诚信)、可以在个别学生艺术培养方面……所以我们将尽力做到班级整体因材施教,如作业梯度上,班级团队建设上……因材施教不仅仅是我们教师教学的方法,更是我们教学反思的依据。
我们要学习孔子老师的“非常师生”(孔子和弟子们),有互相尊重、有交流、有沟通、有信任、有质疑、有推理……
3 学思并重
“学思并重”,是孔子的教育观点,他认为学习与思考是进修过程中的两个基本环节。《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和学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学是思的前提,只有在学习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思考,才能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如果一味的思考,而不知道掌握知识,补充知识,就等于在原地打转,找不到新突破。
论语与历史:


《论语》可以治学、《论语》可以治国。《论语》可以指导我们做的更好。学习《论语》生活更加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