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寻萧红,寻遍了萧红走过的每个地方,呼吸着萧红呼吸过的空气,踏过萧红走过的土地,我才得已如此简单轻松的,通过一本不足400页的《落红记》,跟随在青青身后,在一个深秋飘雨的日子,读完了萧红的一生……
这个一生都在追逐自由、向往温暖与爱、浪迹天涯的女子,让我从心底深深的心疼。我想给她一个拥抱,想用柔软的羊绒围巾包裹她瘦弱的身躯,想用干净手帕替她擦一擦无助的眼泪……但是闭上眼睛,却只能看到在后花园里,那个被祖父宠溺的女孩,回头灿烂的笑着说,我只要吃掉进井里的鸭子……然后我准备好的拥抱、羊绒围巾、手帕,都被她祖父的宠爱,攀比着掉进了悬崖。她要的不是这些,她要的,只是简单的宠爱与呵护。
未读青青这本《落红记》时,我有一位友人,经常会向我提起萧红。他说,读读萧红的作品吧,那是一个命运坎坷的奇女子。但是若没有这样戏剧般的人生经历,恐怕也不会铸就萧红在文学上的传奇。我想,大概是因为我的身上,也有萧红一般热爱自由、热爱爱情,并且固执的气息,友人才推荐萧红让我去阅读。但因种种原因,我一直也没有去阅读过一部萧红的作品。幸好因了青青的《落红记》,没有让我留作终身的遗憾……
或许每一位作家,每一部作品,都将是后人乐此不疲的研究对象,否则也不会有《名人传记》,不会有电影《莫扎特》、《贝多芬》……也不会有红楼梦学院、孔子研究院等等这样的“专门”机构。多年以后,人们才发现,传下来的作品,文字也好、符号也好、绘画也好,都那么的有价值,有意义,甚至具有社会前瞻性。他们通过自己的方式,向人类揭示生命的另一面,或许仅仅是作者本人的生命,也可能是人性的一面,无论如何,这样的作品,都应该放在被尊重的位置。
很多的人物传记都是根据史料记载或是友人回忆录,亦或是再编者加入自己的想象,重新恢复的人物形象。但是读完《落红记》,我推翻了自己对于以往人物传记的所有定论,我无法描述这本书,究竟作者如何去创作的。但是,一口气读完这部作品,萧红与青青的形象,却如此真实而鲜活的站在我面前,她们坐在我身边,看我陶醉在文字中,甚是欣喜……我读过很多书,自认为积累很多优美的词句,此刻我却无法用一个合适的词或语句形容这部作品对我的触动。青青做到了,她做到了把真正的萧红,用文字堆砌起来,让每一个打开《落红记》的人,坐上了时光机,跟在萧红身后,活生生的记录下萧红的一生。又在你合上《落红记》的那一刻,把你瞬间推到现实中来。仿佛你做了一个梦,梦里的一切那么真实,你甚至可以听到萧红穿着萧军的尖头皮鞋,踢踢踏踏,同弹着三角琴的萧军一起,一边行走,一边谈笑,风姿飘洒,旁若无人……
你的心被萧红揪着,随着她喜,随着她忧;你的眼睛里,只有萧红的影子,随她自由、随她飘泊;你的心,随她欣喜,随她痛苦。你竟着了魔般,被青青的文字施了法术,一路被萧红牵着手,陪她度过了一生。你在她身后,不能言,不能动,你看她被病体折磨,但你却无法安抚;你看她幸福的陶醉在爱情里,你又不能祝福;你看她的骨灰,被埋葬在面朝大海的地方,你又不能哭泣……这种种的不能,让你既恨青青,又让你爱青青。你恨的是,为何这样一个与萧红隔了几个红尘的女子,竟能这样了解萧红,这样熟悉萧红,仿佛那不是写萧红,那是在写她自己的人生一般。你爱青青,如果没有她的文字,你又怎能这样清晰而真切的触摸到萧红呢?这复杂的心情,让我浮浮沉沉。
《落红记》里,不仅有萧红的人生,还有青青的人生。青青在书里讲:萧红的依靠是祖父,而她的依靠是祖母。这两个在童年时代缺失了父亲母亲疼爱的孩子,在近似相同的人生遭遇里相遇,相知,相惜……或许正如萧红临死前写下的一句话:身先死,不甘,不甘……所以,她把自己一生坎坷,却又传奇的人生,交付给青青。或许,这也是青青的文学使命,在时光的记忆里,帮助萧红记录她的一生。替她将自己一生做过的事,爱过的人,去过的地方,得到的宠爱,受过的伤,用油墨,印刻在白纸上。
若见了青青,我很想问问,萧红是否还安好?祖父后花园的花,是不是像睡醒一样,开了;像上天了似的,鸟飞了;像说话似的,虫叫了……是不是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呢?萧红,她还是如此这般任性吗?祖父、鲁迅先生、柳亚子,还依然宠爱她吗?她,是不是真的从此过的自由而幸福了呢?
静安然
2017.10.18凌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