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成功,耳熟能详的名字,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他的故事。他的爸爸郑芝龙是福建南安人。从地图上,可以看到这个地方离海不远。史载,这个小官吏的儿子“性情逸荡,不喜读书,有膂力,好拳棒”,生就一副江湖性格。
受这个地区闯荡海外传统的影响,年仅十八岁时,郑芝龙即离家出走,浪迹于澳门、日本、菲律宾。由于长期在外,他精通葡萄牙语、荷兰语和日语,做过鞋匠、厨子和专职翻译,并且成了天主教徒。
混迹日本期间,郑芝龙娶了日本女子田川氏为妻。郑成功因此成为中日混血儿。
出身这样的“海盗”之家,郑成功当然对远东海域的各种势力都了如指掌。因此,他知道荷兰人确实不是那么好对付。
即将展开的郑荷之战,是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和西方的第一次大规模海上碰撞。
他号召部下不要害怕荷兰人的炮火,并保证,自己将身先士卒,向大家证明荷兰人并非不可战胜。船上载有约二万五千名兵士,荷兰城堡内约有一千一百人,相差20倍。虽然人数对比悬殊,但荷兰人并没有绝望。因为在他们眼里,中国人并没有什么战斗力。
郑成功的军队选择射箭,中国士兵的士兵不怕死,给普罗岷西亚城里的所有荷兰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郑成功获胜了,荷兰人大惊失色。他们发现这些中国人远比他们勇敢,和他们以前认识的中国人几乎不是一个物种。
优越的家境、天赋的杰出才华和一帆风顺的成长经历,令郑成功培养起强烈的自信心、优越感和贵族气。
在战斗中,郑成功经常亲身督战,身先士卒,视死如归。郑成功崇尚忠义节气,在明末实用主义弥漫的社会氛围之下,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不因眼前利益牺牲道德原则。
毕竟,他是成长在一个军阀之家,从小读兵书长大。父亲的精明、现实,在耳濡目染之中渐渐溶入他的血液。
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能成功收复台湾。在风雨如晦的大明末世,郑成功的胜利是整个南明史上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这个海盗之子为中国挣回了一点面子,代表了整个帝国,展现了仅存的一点阳刚之气。
在那个年代的时候,明朝几乎快灭亡,他依然坚持做一个忠臣,坚决不投降。
一直到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被吴三桂深入缅甸擒杀,大明皇统至此彻底断绝。即使想效忠,也已经无可奈何了。
回顾一生,郑成功看到他一生其实一无所成。他戎马一生,仅保二岛,两次南下勤王,都成虚行,一次问鼎中原,则大败而回。奋斗到最后,父母兄弟包括侄子,都不能保住。最后,他愤懑至极,一病不起。
临终又叹曰:“吾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顿足拊膺,“以两手抓其面而逝”。享年三十有九。
人生短暂,死亡对于并不可怕,就比如少年郑成功的人生观,在他看来,荣誉重于生命,当然更重于物质利益。人活着,不仅仅要为“身”,更要为“心”。
郑成功的人生观,我非常认同他后面一句话,为“心”而活,因为,我们来到这个世间,不可能就简简单单地吃饭,上班,照顾家人……
而是我们此生,活得有意义才能不枉此行,那么什么才是有意义的,那就是从“心”出发,做一些你觉得有意义的事情,比如挣钱后做公益事情,帮扶贫困大学生,帮扶孤寡老人等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