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FOMO情绪
FOMO(Fear of Missing Out),意为“害怕错过”,在2013年被加入牛津词典。它指的是害怕会错过社交媒体上发生的事情(比如活动和八卦),从而产生焦虑和烦恼。因为害怕错过可能获得的有价值的消息,于是害怕错过每条消息,总是不停地去刷新手机的状态,看看过去这段时间有没有发生的新的有趣的事情。所以很多人总在刷新朋友圈,微博等应用,就FOMO情绪在起作用,害怕错过。实际上那些信息并没有那么重要,错过也不会有多大的损失,只是我们主观认为不能错过而已。
2.拖延
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比较,大脑更在乎当下的利益。刷手机无成本且轻松。就像之前一个脑中沉睡已久的“勤奋的小人”会要求你选择更有益处的选项;而眼前,则是“懈怠的小人”占了上风,你还是会选择更好吃的东西。当下我们更在乎短期利益,若要选择一个长期的行动,那当然是不需要现在付出的,所以看起来都很积极向上,一旦到了那个时候,选择就会改变。
3.习惯的养成
经常刷手机也和习惯有关,习惯的力量会在这当中发生作用。
4.外部刺激
手机上的的微博、微信等应用会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刺激,硅谷投资人Kraus曾就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若是完全没有外部刺激、大脑放空的时间段已经让我们感到恐慌、缺乏安全感。我们过度发展了自己快速反应、大脑迅速转换的能力,而与此同时,大脑的深度思考、思维整合、创造力、以及独处能力却因为常常得不到启动,而被逐渐弱化。不仅如此,Kraus还将这种不合理性做了一个有趣的对比:这就像一个人拥有非常发达和健壮的上身和手臂,但是下身却跟竹竿一样瘦弱,这当中的病态和不协调不言而喻。另外,Kraus在这篇文章中也没有停留在对现象的揭示,他同样谈到了这种现象背后的两点原因。
第一点是人类自古以来发展起来的对“刺激”的应激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祖先就需要快速判断周围的风吹草动是否来自一只危险的野兽,比如狮子,而那些对外界刺激反应不够敏锐的个体往往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所以,“分心”不一定是坏事,也是一种生存手段。第二点则为“随机报酬”,这个概念跟我们之前谈欲望发动机时谈到的“可变报酬”是一样的。什么意思呢?当一件事情触发的报酬是随机的而非固定时,我们去重复这件事的概率就越大
在Kraus看来,大脑被干扰也并非完全是一件坏事,
问题的解决在于在“分神”和“专注”之间做到一个平衡。
这里面首先要做的是从思想上转变过来,要偶尔耐得住寂寞,偶尔让大脑放空,而不是习惯性地一闲下来就去掏手机。Kraus自己的做法是,他在周日一天会完全远离互联网,不玩手机、不开email、不看电视、不听广播。即便要读书,也绝不用Kindle。
第二点是,因为你的大脑现在常常能获得一些分神的训练,所以你可以有意识地去开展一些培养注意力的训练。你可以把手机扔在一边,然后散上15分钟的步,或者每日进行一定时间的冥想,再或者,去去教堂,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线下活动。但不管用哪一种方式,你都应该将其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有意识地去训练大脑的这种能力。
最后,Kraus还提到了一个叫做SlowTech的学术运动。这个学术运动提到了这样的一种观点:科技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既然现实生活中有科技让我们分神,那可不可以发明一种科技,让我们慢下来,让我们更加专注于某一件事、或某一段关系呢?这个主张很有趣。正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会不会,最终能够拯救我们的,还是另外一款全新概念的手机呢?
所以我认为是上述4种原因共同造成了一个人喜欢不停刷手机的现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