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朱元璋心血来潮,去国子监视察。可刚走到外面,却听到一片嬉戏打闹之声。朱元璋异常恼怒,控制着脾气走进去一看,却眼前一亮,瞬间高兴起来:“年轻人,我记住你了!”
原来,在一片打闹的学子中,居然有一人安静地坐在一角执书苦读,朱元璋老怀大慰,记住了这个年轻人~夏元吉。
夏元吉是个寒门的苦孩子,1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一边赡养母亲,一边刻苦读书,渴望借此改变自己的命运。他考中举人后,因表现优异被举荐到国子监进修深造。
他一直勤奋苦读,毫不松懈,课间休息的时间他也不放过,躲在一角温书。
有一次,朱元璋去国子监视察,恰逢学子们在嬉戏打闹,朱元璋听到有些上头,打算教训一下这帮家伙。
老朱气冲冲地走进去,却看到只有夏元吉一个人不苟言笑,独坐一处埋头苦读。朱元璋大为赞赏,转怒为喜。知道他的名字后,扭头回了宫。
没过多久,朱元璋一道圣旨下来,提拔夏元吉做了户部主事,对他寄予很大期望。
夏元吉初入户部,因为太过年轻和脾气耿直,得罪过不少人,曾有两名户部同僚联名进言,劝户部尚书上奏罢免夏元吉。
可朱元璋不但不为所动,反而痛斥户部尚书,并将告黑状的二人全部处死。夏元吉也没有辜负朱元璋的信任,一直尽职尽责,兢兢业业。
朱元璋去世后,夏元吉依旧被建文帝重用,他曾建议过削藩不能着急,可惜建文帝没有采纳,这才导致了靖难之役的爆发。
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全面肃算建文帝旧臣。夏元吉是朱元璋时期的大臣,又被建文帝朱允炆重用过,首当肃清之列。
当时夏元吉正在处理事务,被绑到朱棣面前仍是一脸坦然。他不慌不忙朝朱棣开口道:“燕王殿下,请先别急着杀我,给我三天时间等我把账算完。”
朱棣一听乐了:“你既然一副不怕死的样,却要多等三天何用?”
谁知,夏元吉接着开口道:“朝廷动荡,这户部的账,还没能算完,我需要三天时间算清,完成交接后,再杀我不迟。”
朱棣一愣,这理由太让人意外了,不过他还是将信将疑地同意了,并派人监视着他一看究竟。
接下来的三天,夏元吉果真就待在账房里算账,忙得饭都顾不上吃,到第三天终于完成,他如释重负。
朱棣对夏元吉多了一份敬畏:“这样的工作狂魔,不正是当下需要的人才吗?”而且他当初是反对削藩的。
于是,朱棣压下了那些反对的声音,留用夏元吉,破格提升他为户部左侍郎,仍然主持户部工作。
对于朱棣的赦免和信任,夏元吉十分感动,更加忘我地投入工作中。他提出给受战地区减免税赋,力挽危局,接着又提出30多条建议,朱棣一一采纳。
一系列的方针下,国库日渐充盈起来,战后的百姓趋于安居乐业。夏原吉手抓大明的“ 钱袋子”,为“永乐盛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这样有利的条件下,朱棣完成了疏通运河、迁都北京、修编永乐大典等重大工程,
虽然只是户部尚书,但朱棣对夏元吉愈发信赖,把他当心腹,有什么大事都找他商量,夏元吉每次都能给出很多建议。
朱棣讨平交趾后,问夏元吉升官与赏赐哪样便利。夏原吉眨眨眼:“赏赐只是一次性的;而升官后的费用,则是无限的。”朱棣笑纳了他的建议。
但夏元吉极有分寸,在人前低调恭谦,毫不摆显,也不拉帮结派。他心怀仁慈,机智而有情商,
1410年,朱棣北征漠北,夏元吉随太孙朱瞻基驻守北京,教导并协助其处理各种事务。
不久,夏元吉受命陪同太孙游访民间体察民情。他拿了一些粘黄米粉给太孙吃,让他体会百姓生活的艰辛。朱瞻基能成为有名的贤君,夏元吉功不没。
回京后,朱棣嫌他们考察时间太短,夏元吉发答道:“太孙一路上牵挂皇上,不知不觉就回来了。”
1424年,朱棣雄心勃勃,准备第三次远征漠北,却遭到夏元吉反对:“此前连年出兵无果,现在国库空虚,不宜继续征战。”
可这次朱棣一点也听不进去,反而发怒,大骂夏元吉是逆臣,猜忌他贪了钱粮,将他关进诏狱并抄了家。
谁知,夏元吉家中只搜出一堆破瓦罐,等着看热闹的大臣们面面相窥。朱棣沉默半晌,下令:“不可在牢中委屈了他。”
随后,朱棣开始了第三次亲征漠北,可在草原上征战5个月,均是无功而返。
眼看粮草即将耗尽,无奈撤兵,到了榆木川时,朱棣竟一病不起。临终,他不断对身边的人说道:''夏原吉,爱我啊!''
三天后,太子朱高炽流着泪,将朱棣的话带给了夏元吉,夏原吉直接哭晕在狱中。
朱高炽继位后,夏原吉官复原位,大明的经济步步提升,为“ 仁宣之治”夯实了基础。
朱高炽死后,朱瞻基继位,夏元吉依旧辅佐帝王。
1430年正月,夏元吉入宫觐见朱瞻基,突感不适,回府后当晚去逝,享年65岁。
夏元吉不占权、没野心,一心只为国家富强。由此得到五位帝王的信任和尊敬,也用一生回报了这五位帝王的知遇之恩。
夏元吉为大明“管家”27年,朱元璋识人的眼光真是非常独到。
不同于解缙,于谦的悲剧,夏元吉辅佐五位君王,得以善终。由此可见,好人要想做更多的好事,必须先保全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