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738824/9250c42c6200bf27.jpg)
简书注册已经有几年了,隐约记得要发布一篇读书笔记,好像是《邓小平时代》的读书笔记,可能是因为里面有很多政治性敏感话题,一直审核无法通过,带着一丝气愤离开了简书。今年整理完年度书单推荐,在简书发表,很顺利通过并在朋友圈转发。受几年前关注作者的启发,想再次开启自己在简书的记录之旅。我想,大抵可能还是以读书笔记、图书推荐为主吧。
今天一天没有出门,女儿在写作业后看她的《法医秦明》,我呢断断续续把这本被誉为美国版的《西藏生死书》看完了,去年买这本书也是因为某东将这本《生命的功课》与《西藏生死书》一起推荐。由于2023年看了很多这方面的书,具体可见我的年度推荐书单。《生命的功课》里面多次提到的活在当下、死亡不是结束、不要因为死亡而惧怕等等观点,我不感觉陌生,也没有感觉到很大的冲击力。但是,书中还是有很多语句值得参悟与修习,摘录些许,并附上一些自己的感触。
向死而生,爱便是生活最本真的艺术。
他说人的一呼一吸即是生死,吸气得生,呼气得死。(我在扉页上写道:“一生一息即是轮回,万年一瞬,一瞬万年。”不知道是看哪本书后认识到,不是一世又一世的转世、死亡才是轮回,我们每一刻都在经历轮回,都是因果,此刻是过去的果,也是未来的因。)
事无意外,更无巧合,每一次困顿也都是良机。
将过去视作一种观念,去爱它。放开所有悔恨、遗憾的情绪,按照过去原本的模样,此时此刻于你而言的模样,去爱它。纠缠于记忆和以现在的心念重新观照过去是不一样的。你会看到,所谓“过去”其实只是自己对过去的一些想法。所以,不要对“过去”起心动念,而要仅仅以爱去感受它。(我们的痛苦大多源于对过去的悔恨、不甘,以及对未来的焦虑、危机感,把过去的痛苦不停拿出来体会咀嚼,把未来的焦虑先拿出来反复预习,可能都不是明智的)
他说我们一退再退,直至最后从父母赋予我们的生命之躯退回到人生的至深之处。
当所有帮助我们建立并运作自我意识的机制逐渐地自然消亡时,我们的心中才会慢慢地留出空间。随着对身心内外各种执着的逐一舍弃,这个空间才会渐渐地延展扩大。最终,我们得以沉浸于爱中,并在无限放大的爱中经历死亡。
费舍尔说,所谓空,并非毫无绝望之感,而是消除了边界与局限。空乃开放与释放。“唯有开放,才能放下分别心,消除自己与他人的边界,体察到——我即他人,他人即我。人与他人,与万物的爱与连接才会自然轻松。”
有意思。其实,我们都知道,充分地过好每一分、每一秒,就是在延长生命。我倒真没想要在时间刻度上怎么延长寿命,对我来说过去、现在、未来无一不在此时此刻,不在当下。
唐望在书中说,时刻记得死亡就在你的左肩,它一直与你同在,是我们此生唯一的智慧导师。生命如此珍贵,并不是因为它永不停息,而是因为每一个不可多得的、无一复制的当下。刹那之间,时空消隐,即是永恒。
爱不是一种情绪、感觉,而是一种存在方式,是恐惧的解药。爱。恒久深远。
面罩戴久了,脸真的慢慢长成面罩的样子了。
曼德拉说,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原谅也就无从治愈。他说当自己服刑27年后走出牢房,如果不将所有痛苦与仇恨抛诸脑后,他仍将生活在牢狱中。
死亡是人世的终点,却并不是人与人关系的终结。……悲伤有时也会让人感到离已逝的亲人更近一些。……事实上,你爱过的每一个人都市今生今世之你的一部分。
悲伤是人生最伟大的老师之一。它让我们的生活有了裂纹——光也便由此透了进来。
我喜欢精神遗产这个说法。可以在自己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同别人分享自己的修行,以便对他人有所裨益或有所借鉴。(我写读书笔记和推荐书单一般都会分享给朋友,一直以来也在大力推荐好书和自己认为很好的观点,确实在某个事情上给予了一些朋友帮助,我很乐于此道,这应该就是佛家所说的“法布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