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看看,可能就入门了~
URL:
https://zhuanlan.zhihu.com/p/377691648
https://zhuanlan.zhihu.com/p/492324912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
康德哲学体系内容博赡,影响深远,了解康德哲学,必须先了解其背景,因此有必要单列一篇梳理其背景,明确康德所面临的问题。
康德哲学以1770年为界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后者为主。
前批判时期
前批判时期主要成果是星云假说。
星云假说
整个宇宙最初是一团云雾状的物质粒子(即原始星云),后来仅仅是由于它们自身内部固有的引力和斥力的相互作用而导致了星云的漩涡运动,逐渐演化成了太阳系。(物理学,即自然哲学,以前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时的哲学家多精通自然科学)
这个时期康德的思想仍存在自然神论的世界观,上帝虽然并未用物质的手段创造和推动世界,但自然界的必然规律则最终体现了“上帝的意志”。
批判时期
康德哲学的精华体现在批判时期,批判时期康德的主要理论成果有三个方面:
1.一是在人的认识能力方面的探讨,特别表现在科学知识奠基的巨著《纯粹理性批判》上;
2.二是在人的欲望能力方面的探讨,代表作为研究人类道德原理及其基础自由意志的《实践理性批判》;
3.三是在人的情感能力方面的探讨,体现为美学和目的论的《判断力批判》
他的一切哲学研究最终是为了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
一、唯理论和经验论的争端
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是近代哲学的重要问题,关注的是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何以可能。
经验论认为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比如我们发现世界上很多花都是香的,从而得出“花朵有香味”这一知识。唯理论认为如果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知识就不可能有普遍必然性;如果知识有普遍必然性,它就必须是先天的而不可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比如我们看到太阳日复一日地东升西落,就认定太阳东升西落,但是万一哪一天太阳不升起了呢?再如黑天鹅事件。所以说感觉经验是片面的、偶然的和不可靠的,从感觉经验中不能得出普遍必然性的知识。
休谟则把怀疑主义发挥到极致,认为一切企图从经验或从主观观念中推出客观实体的存在做法都是无效的。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遭到质疑,人类引以为傲的科学大厦根基动摇。
康德认为自己要做的是为已有科学知识寻求其可能性条件,并划定科学知识的范围,从而为科学重新奠定牢固的基础。康德认为科学规律的普遍必然性虽然不是建立在自在之物的客观确定性上,却完全可以建立在由认识主体而来的先天必然性之上。康德认同经验论的基本原则: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但是,尽管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以经验开始的,它们却并不因此都是从经验中发源的。一切知识都是由经验中的先天成分和后天成分复合而成的,先天成分指先天的直观形式(空间和时间)以及知性的纯粹概念(诸范畴),后天成分指自在之物(它本身不可认识)刺激我们的感官而形成的各种知觉和印象。可以说康德调和了经验论与唯理论。
二、哥白尼式的革命
康德认为正是经验中的先天成分,给我们的经验知识赋予了普遍必然的性质。
认识的过程是“人为自然立法”(即确立法则),在自然科学中认识一个对象似乎是用我们的观念去与对象“符合”,但实质上还是由于这个对象先与我们的观念(时空及范畴)相符合。不是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符合认识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康德把这种对传统认识论的颠倒称之为认识论中的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但是康德指出我们认识的只是物自体的表现出来的现象,自在之物不可知。比如我们发现熟了的苹果是红的、尝起来是甜的、摸起来是硬的,便以为认识了“苹果”这个客观存在,但实际上,我们认识的只是苹果表现出来的诸多现象的综合,“苹果”的本体是不可知的。试想现象是可靠的吗?曾经人们认为阳光是无色透明的,牛顿发明三棱镜后证明阳光是七色合成的,可见认识现象不等于认识本体。
人为自然立法,但人只能认识现象界,而不能认识物自体,这个观点有重要意义。启蒙时期自然科学迅速发展,人们发现一条又一条自然规律,整个世界似乎都处在自然规律的必然性支配下,那人的自由从何而来呢?人有没有不同于其他自然存在物的尊严和价值?康德通过论证“人为自然立法”极大地彰显了人的主体地位,说明人是有主体性和自由的。但是康德又通过说明人无法认识物自体,限制了人日益膨胀的理性,为信仰和道德留下了余地。按照康德的观点,人作为自然的产物,是服从自然必然性的, 没有自由,人作为道德的主体 , 是受意志自身规律支配的,人是自由的。 虽然认识形式的限制体现了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但是另一方面物自体不可知也表明在我们的认识领域之外还有一个不受认识形式限制,因而可能是无限自由的领域。
当然,康德的这种分裂做法会导致二元论和不可知论,他在哲学上的基本立场是以主观唯心主义为主要方面的二元论、不可知论以及理性化的有神论。
“物自体不可知”,世界就根据这种认识论分为可知的和不可知的两部分。可知的那部分,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理性的有限范围,康德叫做理论理性,去不断认识,但不可知那部分,只能诉诸以道德,就叫做实践理性。而沟通这两种理性的桥梁,诉诸以审美,就叫做判断力。

康德的总目的是在知性、情感、理性(哲学、美学、伦理学)三方面都要达到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调和;用逻辑术语来说,他要证明这三方面的共同基础在“先验综合”。他的推论方式总是:没有先验的理性因素,经验知识、实践道德和审美活动都不可能。

《纯粹理性批判》的问题是究竟有没有独立于经验而且对经验具有法则意义的先天认识形式,即人类知识在什么条件下才是可能的,在关注的是认识论和本体论,涉及知性和自然界的必然,建立在“物自体”的假设上。
《实践理性批判》的问题则在自由的基础上说明道德法则,即人凭什么最高原则去指导道德行为,然后通过道德法则来印证自由的实在性,关注的是道德,即伦理学问题,涉及理性和精神界的自由,建立在“神、灵魂不朽和意志自由”的假设上。
《判断力批判》研究美学和目的论,关注人的情感,建立在“共通感”和“目的”的假设上。目的是为了沟通前两者,在知性和理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三大判断之后会以三篇笔记分别介绍。
[图片上传失败...(image-4f373d-1649754309471)]
人的知性为自然立法,人的理性为自由意志立法,人的判断力为艺术立法。这实际就是探求
“真、善、美”的过程。

康德的这句名言中,星空指的是自然界,它是必然王国;道德法则由人类内心的理性确定,是自由王国,可以说自律即自由,遵守道德法则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
参考资料:
1.《西方哲学十五讲》,张志伟,2004,北京大学出版社。
2.《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林,2005,高等教育出版社。
3.章海山.康德伦理思想述评[J].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02):19-26.
4.网络课程:【张志伟】西方哲学史 (全60讲)_哔哩哔哩_bilibili
康德哲学系列已全部更完(建议按照先后顺序阅读)
个人的整理,不一定正确,只能提供快速的理解,不过够通俗,可以大概翻翻
人的认识来源有感性,知性,理性
人有天生的认识形式,这是固有于人性之中的
感性的先天形式是时间空间,即时间和空间观念不是世界固有的,而是物自体(世界不可被认识的实在部分)经过感性的被动接受后在这样的框架下才能被人认识
知性的先天形式是集合(归类),知性和感性共同作用构成知识
先验是不依赖经验的
知识有先验分析判断(普遍性,内容循环),谓词在主词里了,比如“所有单身汉都非结婚”;先验综合判断(具备普遍性,有新内容),如数学,自然科学,逻辑学,形而上学知识(我尚不明白);后验综合判断(不具备普遍性,有新内容)
理性和知性共同成为智性,有主动性,但理性在日常语境其实是超理性,而知性反而更接近一般俗称的理性。
两者不同之处:理性完全不依赖经验,一般理性指“上帝”“灵魂”“自由”这种概念,并且不能依赖经验,否则会出现二律背反(具体怎么背反尚未学习)
康德作为古典哲学不能跳过的一环的原因:康德之前的哲学认为物自体是可认知的,没有考虑到人本身的限制,认为认识要符合外界,而康指出反而是外界要符合认识。康德开启主体哲学大门。
康德意图调和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针对“先验综合判断的合法性”,他指出人有具有普遍性的认识框架,科学知识在框架下搭出,所以有普遍性
实践哲学:(为区分,将上述“理性”等同为“理论理性”)
康德认为人是有限的理性者,有限在于尊从自然规律和情感本能等(上帝是绝对理性者),理性指实践理性,是人对自己的行动设下普遍道德法则
立法的原则是:如果这件事推广到全人类都做,会不会自相矛盾
康德是道德义务论者,不是后果论者(即一个人的内心想法而非行为的后果决定他的行为善恶),所以不是按照行为的影响判断善恶
比如:人不能仅仅作为手段(“人不能作为手段”是谬传)
如果所有人把所有人(包括自己)都仅仅当作手段
行为将不存在目的,而行为必须有目的
(以上论证是我自己写的,可能论证是不对的)
ps这句话属于康德的“人性公式”
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都是先验的,它们更深层次的关系我目前不知道
人受自然律约束,在自己设立的道德律下行动,这两者达到的结果是统一的,康德认为人有自由意志,自由是连接自然和道德“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的桥梁
因为人有自由,所以人总有向善的可能,这是人有尊严的根基(晚年康德)
早年康德认为人的理性和控制自己本性道德地行动的能力会决定尊严,人区别于物的地方在于理性,不过这样会导致婴儿,精神病人,坏人无尊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