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学馆哲思人文社科
关于康德的思想和故事,今天继续分享!

关于康德的思想和故事,今天继续分享!

作者: 哲学诗画 | 来源:发表于2018-01-09 15:31 被阅读73次

    昨天发布了关于康德的成长和三本巨著的诞生,今天继续为大家讲解关于康德的故事和思想!喜欢的话可以留言讨论,如果有不对之处,望指正。

    昨天说到康德出版了《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三本书成了哲学系学生的必读书目。康德为何这么厉害呢?因为他的哲学把哲学的视野从天上拉回了地上,即哲学从康德开始不再是神学,而是实实在在的科学。从康德那里,德国的形而上学开始向世界的顶峰攻坚和冲击,以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以及后来的马克思、海德格尔等人,终于建成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庞大、内容最丰富、结构最精美的形而上学体系。在西方,人们把欧洲古典哲学直接称为“德国古典哲学”,由此可见,德国哲学的世界影响力。一个还没有中国的一个省大的国家,竟然一代又一代的产生着全世界有名的哲学家,像尼采,叔本华,海德格尔,这些在哲学界都如雷贯耳的名字,都来自德国,德国的这个民族有时真的令其他民族汗颜,甚至感到有些可怕。

    形而上学的由来和故事——

    形而上学最早虽然来自于希腊哲学,但是最后却是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中达到顶峰的。咱们一起来了解下形而上学这个哲学系必读课题。

    形而上学最早见诸于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公元前70年,由希腊罗斯岛的安德罗尼克斯在亚里士多德的失传著作中发现,由于原意不好理解,所以后来的人们用科学之外的科学来代称。它的英文原词是Metaphysik,中文把它翻译成形而上学,这种翻译可能跟中国老子的“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有关。这就是形而上学的由来。

    《纯粹理性批判》回答了形而上学中一个关于人类幸福的最基本问题:人类能够知道什么?

    康德之前,一般认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唯一来源是经验。但康德说,经验在成为认识之前必须经过人类大脑的加工,即在认识过程中,人本身也在对事物发生着作用或改变,人本身比客观事物更重要。康德认为,我们根本不可能认识客观事物,只能认识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比如中国的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者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结果就不同。

    而哥白尼正是用这点打破了基督教统治欧洲思想界一千多年的地球中心说,提出太阳才是宇宙中心,人类或地球并不是宇宙中心。现在随着科技和视角的改变,我们知道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在广阔无垠的银河系中,太阳只是数以万计恒星中的其中一个而已。

    所以康德坚定的指出,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中,人才是决定性的。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或工具。人类眼中的客观世界,它的创造者不是上帝,而是人自己。那么,西方基督信仰者就会问,既然这样,那我们还要上帝来做甚?我们信仰自己不就行了吗?

    康德的回答是这样的,他认为人类所有问题的最终答案不在经验,也不在上帝,而在纯粹理性。他进一步解释说,宇宙中并没有不依赖于人类主观思想的纯粹的客观存在,我们所认识的一切事物都经过了人的加工,定义,甚至改造。比如人类在太古时期用肉眼观察到太空中有两个星系是相邻的,而今天用最新最前沿的科技手段观测到的数据证明,它们实际上相距几千光年,只有从地球角度看过去,它们才相邻。我们处在地球,只能从这一个角度去观测,如果冲出地球,在太空的其他位置观测,就是另一番情景。我们相信了一千年的所谓的“客观事实”——“相邻”,实际上并非“客观的存在”。

    单从这点看,康德已经站在了人类认识方法论的制高点,打开了形而上学的一个缺口,让我们意识到人本身的一些问题或局限。但与此同时,康德也得罪了宗教。因为他的学说通过科学的方法质疑了上帝的存在。在《单纯理性界限内的宗教》中,他用犀利的语言和充满逻辑辩证的方法证明了人类的精神信仰跟上帝无关,而这彻底激怒了教会和当权者。他们在内心非常嫉恨这位教授,甚至想像处死哥白尼那样处死他。

    对此,康德毫无畏惧,他说,思想革命者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他们都是专制制度自己培养出来的。多年后,康教授又以拉丁文为丈八蛇矛,枪挑整个教会。这些文章令基督教御用文人咬牙切齿,目瞪口裂。康德的《万物的终结》言辞激烈的抨击了基督教正统神学的弊端和腐败,要求人们进行理性的宗教信仰,他的矛头直指封建宗教专制的精神祖坟。

    1793年10月,康德由于“妄议朝政”,惹的当时的德国国王很生气,随后他收到了来自弗里德里希国王写来的训斥信:“很久以来,非常不满的看你滥用哲学,尤其是歪曲和贬低《圣经》和基督教其他学说。我们一直期待你自行改正,因为你本人清楚,你的这种行为非常失职地违背了你身为导师的职责,违背了你国君的旨意。请尽快做出认真检讨,保住陛下对你的恩宠。履行职责,用声望和才能协助国君完成其意志。如果一意孤行,必将招致严峻的处理。”

    康德倒是很聪明,他并没有直接顶撞国王,而是信誓旦旦的回了信:“作为陛下最忠实的臣民,为了避嫌,我绝对保证完全放弃一切有关宗教题目的公开学术活动。并非有意违背国王旨意,我的文章的目的正在于促进基督教纯洁而更有力的注入教徒之心灵。”

    看来,国王永远是国王,教授永远只是教授。后来有评论家说了这样的话——文化大事件中产生的思想和深层影响几乎总是被追名逐利的社会所忽视。因为它们领先自己的时代如此之远。

    《纯粹理性批判》虽然名气很大,但是因为文辞诘聱,晦涩难懂,很少有人对其进行喝彩和精读,对此,叔本华很气愤的说,这本欧洲有史以来写就的最重要的书,出版之后竟无人喝彩。很明显,康德和爱因斯坦一样,他们走的是另外一条路,即虽然没几个人真正明白他们讲的是什么,但所有人都承认他们是天才。

    57岁时,康德似乎打通了任督二脉,继续著书立说,在随后的岁月里,他用单薄的身躯完成了多部巨著,用行动本身征服了德国,影响着整个欧洲。他先后当选科隆、圣彼得堡和托斯卡纳科学院院士。当初视康德为学术笑话的帝都学术界,也都一致推举他入柏林科学院。同时代的文坛后生歌德称赞康德是新时代哲学家中最优秀的,并说“他的教导影响细密绵长,渗入我们德意志文化的最深处……您即使没读过他一个字,也处于他的影响之下”。

    歌德、席勒、黑格尔、谢林、詹姆士、叔本华、尼采,甚至后来的柏格森,都自称是康德的学生,从康德那里受过益。叔本华说:想当哲学家,首先得做康德门徒。不知康德者,永远只是个学童。

    关于康德的趣事——

    康德喜欢静思,视音乐为噪音。偏偏邻居有只勤勉晨鸣的公鸡。康德不堪其扰,高价买下准备杀掉。岂知该流氓邻居拿到钱后坚决反对康德杀鸡。最后,康德不得不把鸡养下去,只是这回公鸡在他自己的院子里叫了!

    康德傍晚时分喜欢眺望窗外柯城大教堂的尖顶,休息眼睛,放松思想。然而另一邻居尼科罗维斯花园里的杨树疯长,不久即遮住教堂。康德向尼氏抱怨。尼氏比养鸡的邻居好多了。他应康德的要求把杨树砍了。

    杨树不倒,我们是否能看到《纯粹理性批判》,还真难说。

    德国人传统生活理想是:买一栋楼,种几棵树,养一只狗,结一次婚,生一堆孩子。

    康德只办到了一点,买了一栋楼。 他终生未婚,更别说孩子了。

    康德的小楼位于市中心僻静后街,并不豪华,花园虽美轮美奂,却是别人的。一楼一边是容纳80人的教室,另一边是厨娘睡房,常卧一猫一狗;二楼一边是饭厅、图书室和卧室,另一边是客厅和书房。书房里有两张书桌,一只三脚半圈椅。仆人住阁楼。康德私人藏书不超过五百本,可见书不在多,重在才华。

    他入住小楼后发现书房正对柯城监狱。当时德国监狱改造思想的灵丹妙方是让犯人每天三遍高唱圣歌,唱得最卖力者可评“先进”缩短刑期。因此,犯人们唱起歌来都是情真意切,声震四野。

    康德被扰的头疼,盛夏亦不得开窗。为此,他多次求助于铁哥们儿、市长兼警察局长西佩。

    这件事体现出欧洲法治的伟大。校长与市长的私人交情大不过法律书上的那几行字。西佩虽然很想帮康德,却无法绕过市议会直接下令犯人停止唱歌。

    这事儿最终没能办成。康德的后两部大批判,都是在犯人们的圣歌中完成。

    康德的有规律的生活——

    据研究,哲学家能否伟大,与其生活是否规律成正比。康德是最好的榜样。有传记作家表扬他说:“康德的一生就像一个最规则的动词。”

    康德这个规则动词,首先规则在他的起居时间表。德国作家海涅曾断言:“康德没什么生活故事。因为他既无生活,也无故事。”而尼采倒是反驳说康德肯定有故事,只不过这是“一个脑袋的故事”。说这话时,尼采当然没料到自己的一生只有一个故事,而且是个没有结果的故事——莎乐美。

    现将康校长的起居时间表罗列如下,供准备成为大哲学家的后生们效法:

    4:45 仆人叫醒康德。康德命令,无论他怎么赖床,都必须把他从床上提溜起来。这是康德一生中最激烈的斗争,但每次都以仆人胜利告终。

    5:00 喝两杯茶,抽一斗烟,备课。康德严格规定自己每天只抽一斗,终生不变。但是,随着年纪增加,烟瘾越来越大。

    7:00—9:00 在一楼教室上课。

    9:00—12:45 写作。康德的三大批判都完成于这个时间段。

    12:45 下楼待客。对迟到的客人一律赏以冷脸。

    13:00—16:00 康德生活中的惟一高潮:与自己点名邀请的友人共进午餐。

    16:00—17:00 散步。之后看书到22点。康德的书房温度要求恒定15度。22点一到他立刻上床,且终生沾枕头即着。康德睡觉,铺床和盖被子都有严格程序。为保障睡眠的连续性,他在夜壶上绑了根儿绳子,晚上起夜不用点灯下床,直接拽过夜壶即办。

    每天如是,一生不变。惟一的新鲜事儿,就是周一、周五邮车来送书报信件。

    尼采13岁开始纪录自己言行以备后世景仰,黑格尔也有同样爱好。但是,虽然生前就有人作《康德传》并寄给康德本人,但以写字为生的康德没有作自传。他说:“世上无人像其自以为是的那么重要。”同时代启蒙大师莱辛说:“康德承担了教谕世界的重任。他激赏一切充满生命的力量,单单忘了自赏。”

    对于自己,康德是有意为之。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1787)前言中他曾引用培根《科学的伟大复兴》中的名言——我们个人不值一提。

    康德这个规则动词不仅规则在日程表上,还有他那最为著名的散步。

    康德每天下午16:00必出门散步,教堂钟声随着他迈步出门响起。因此,柯城居民很多以康德出现来对表。

    更令世人钦佩的是,康德散步不仅定时,而且定点。他永远沿着小菩提树路散步,每天八个来回,一步不多,一步不少。康德去世后,该路被市政府命名为“哲学家之路”。

    康德散步,规则良多。 他永远穿着灰大衣,手里永远提根手杖。

    康德散步时只用鼻子呼吸,因为他深信张嘴会让风湿病从口而入。

    康德认为散步使人感官彻底开放,神游四方,心驽八极,精彩程度堪比纵横世界的旅行。有人说:“康德所有的伟大历险都发生在他的头脑中。”而且,他散步时拒绝与人交谈,认为一开口就会打乱自己散步的节奏。

    与爱因斯坦相反,康德从不携友散步。他认为这会使自己不由自主地调整步幅和步速配合朋友,这样他就会出汗。康德怕出汗,这位德国启蒙大师认为人的体液里含有大量营养,绝不能轻易流失。

    因为伏案工作时间太长,康德想出好办法增加运动量:他把最常用的书放在离自己最远的椅子上,这样,他要查书就必须起身去取,等于运动。

    疑病症患者康德一生没生过大病,所以他基本拒绝吃药,只吃老友屠约歌给他开的一种保健药片。不过这一吃,就是几十年不变。

    一般人都认为康德跟他的哲学一样无趣。其实,康德还是个美食家。柯城漂泊时代,他天天吃完饭馆吃朋友,欠下一屁股人情。所以,康老师对朋友很看重,他说:“完美的友谊是两个人之间通过相互对等的爱和尊重缔结的同盟。”

    于是乎,在他买房之后,便将请客吃饭视为头等乐事。

    (未完待续,下节将给大家分享康德的建立联合国家和世界政府的伟大构思和思想雏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康德的思想和故事,今天继续分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aaw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