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床先喝口水,有助于清理肠胃,还有很多其它益处,这习惯没错。不过这水怎么喝,就有点复杂了。
父母注重养生,会比较关注这个,收集了很多“专家建议”。
一次父亲告诉我他在网上看到,专家建议喝“阴阳水”,“阴水”就是经过一晚上晾凉的水,因为晚上属阴,凉水也属阴,所以算阴水。“阳水”就是刚刚大火煮沸的开水。将这两种水混合就是所谓的“阴阳水”了。
后来母亲又说,专家提倡早晨起床后喝上一大杯凉开水。
再后来,又有了喝温开水的建议。
再再后来,又说要喝盐水……
再再再后来,……
我的天呐!早上喝个水就这么多讲究?对于早饭都吃不上的我而言,这就是在炫富啊!

专家这么多,说法都不一样。也许他们说的都对,但导致我们难以选择、无所适从的原因是——不明白他们提出观点的特定环境和以及他们话里的“玄机”!
喝阴阳水,很有可能是早上现烧的水太烫了,而我们又着急喝,只能把昨晚的凉白开兑上。把这个应付事儿的举动套在阴阳五行理论的框架内,立刻摇身一变,成了一板一眼的专家建议。这种做法,在我们身边屡见不鲜。
喝凉开水,很有可能是嫌早上现烧水麻烦,正好有凉白开,喝起来爽口,于是就duang、duang、duang地喝下去。
喝温开水,很有可能是体寒的人在某次喝了凉白开后有不适状况,为了吸取教训,再也不敢喝凉的了,于是等水温和了再喝。
喝盐水,很有可能是生活在内陆地区,再不喝盐水头发就白了。海边人很少有喝盐水的吧?正担心体内盐分过量呢。
所以,如果不知道各种喝法的不同适用条件,我们就被专家们说得云山雾罩的,很难抉择啊。当然了,还有些情况是,专家故意设置“玄机”,目的就是让我们听不懂或者轻易相信。这跟我们学习又有相同点了。
我们学习的时候,内容输出的主动权在别人那儿,人家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咱管不了。但是内容输入的掌控权在我们这儿,不是人家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听,这咱可以做得了主。
为了避免学习的时候被专家忽悠,我们得先变得面目狰狞些,做到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然后再对各种扑面而来的结论刨根问底,咄咄逼人!这么做不是怀有敌意,而是认真负责。毕竟身心都是自己的,不能轻易被人侵占。如果专家能经受住逼问,那我就真心佩服,毫无疑问,我从了!

我要问,该观点有没有“功利驱动”,或者说有没有价值倾向?谁也不敢保证提倡喝温水的专家是不是为了促销保温壶。很多软广告不就是打着看似客观的建议旗号,做着有明显倾向性鼓吹的事情嘛?这个问题是很难发现的,但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地球上的重力,一般感觉不出来,但它能决定和改变一切。
我要问,该观点有没有“偷换概念”?比如有时专家会说喝水怎么怎么好,这当然对了。但是我们在欣然接受此观点的同时,得警惕了,因为很有可能后面他就偷换成喝“富含某某矿物质的水”,然后潜移默化地告诉我们经某某过滤设备净化出来的矿物质水,能够给身体带来极大好处。这都是套路啊!
我要问,该观点有没有“傍上大众”?也就是说会把某个观点通过大众群体来证明。我们经常会看到,“99%的人首选”“绝大多数认为”“连续多年畅销”等这样的论证方式,错误地把大多数人喜欢的观点当做正确的观点。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充分地调动起人们的从众心理,麻痹大家的怀疑精神。问题是,大家都认为对的事情就真的对嘛?大家都想休365天的长假,怎么也没见采纳?
我要问,该观点有没有“伪装权威”?个别专家被讥为“砖家”,无非就是不够权威,冒充专家。权威,得有个权威的样儿。一是凡事都经过严谨的科学论证,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二是得到业界广泛的、真实的、一致的认可。随便引用个专家观点,轻易搬出一个权威专家,谁信啊!我就完全不相信高校附近无痛人流广告上的几位白大褂,忽悠谁呢!
我要问,该观点有没有“打感情牌”?有些观点的叙述方法大有讲究,充满了很多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汇,目的是分散我们的注意力,用情感渗透来代替科学论证。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医药广告,会通过采访老年人、让他们现身说法来展现药物的疗效。有时老人情到深处,会感激地痛哭流涕,再说出什么“重获新生”“妙手回春”等比较有情感刺激的话来。好吧,老人病好了是喜事儿,我们也高兴。但,这真不能说明此药真的有效。《人类简史》一书里面,有段文字特别有意思。作者赫拉利说,美国《独立宣言》里“平等”“自由”“幸福”等字眼在政治上固然有划时代的意义,让人看了后热血沸腾。但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基本都是正确的废话。比如“人人生而平等”说的就是“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基因码,同样都可以演化成不同的特质”,这是客观事实,谁也不能改变。但冠上“生而平等”的漂亮语言,能推动整个人类社会!(ps:《人类简史》是今年看到的最让我兴奋的神作。赫拉利是真正的专家。)
我要问,该观点有没有“假设两难”?以前我跟朋友投硬币打赌,说:“正面我赢,反面你输!”朋友好半天捉摸过来,kao!正反面不都一个样吗!这就是假设两难——实际上没有两难,只有一个结局。这一点也很常见啊,比如“不是……就是”“唯一的选择是……”“如果不是A,那只能是B”谁给你的权力只提供两个选项了?什么事都一分为二吗?这年头连性别都不只有两种了!专家说的那些水我都不喝,我就喝营养快线,行不行!
我还要问,该观点有没有“混淆因果”?这种例子太常见了。比如我早上喝水,所以肠胃畅通。喝水可以促进肠胃畅通,这样说是成立的。但反过来,肠胃畅通的原因就是早上喝水,这就不见得了呀,有可能早上我吃了香蕉,滑溜儿。所以,“在这之后”不等于“因为这个”。就像“在喝水之后肠胃畅通”,不代表“因为喝水肠胃畅通”。我们时常被专家忽悠,就是因为没搞清楚因果关系,盲目夸大了专家所说的那个“因”。
我还要问的事情多着哩!不过,把以上这些最主要的先问了,就大差不离了。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遇到的老师、作者,当然都是很好的榜样,他们肯定不是要忽悠我们。但我们这么咄咄逼人,只不过是为了更精准、更高效地吸收高质量的智慧成果,让我们不人云亦云,不轻易盲从,不见风使舵而已。
生活中遇到的“砖家”,得尽量避开,免得被忽悠。
学习中遇到的专家,得抱有敬畏之心,批判性地继承和发扬他们的耀人光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