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托尔斯泰的一句话:“在交往中,人面对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独处时,人面对的是整体和万物之源”。
与人交往中,我们是参与者,看到的是部分的世界;但在独处时,我们是观察者,看到的是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交往是生存的必需,同样,独处也是成长的必需。独处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和觉醒的空间。
一个生命要变得强大,必须经得住孤独。
孤独是人类的必需品
生活中,常常会有人因为不善于交际,而被朋友认为不合群。在外人眼里,这个人就显得很孤独。
但实际上,有人即使身处热闹的人群,也会显得孤独,别人的不理解也会让他想要尽快逃离。
交往和应酬很容易让我们乱了内心的秩序,而独处正是给自己一个反思的空间,重建内心的秩序。
日本作家森博嗣在《孤独的价值》一书中指出:“孤独是一种被失去引发的遗憾”。
孤独会让人伤痛,但这份伤痛只有靠自己慢慢咀嚼,才能化为前行的力量。
听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位网友他的父亲去世后,他当时没流一滴眼泪。直到几个月后,他收拾衣柜时,发现他给父亲买的那个新的还未曾穿过羽绒服,他的泪水就再也忍不住了。他知道父亲再也回不来了,他再也不能和父亲亲切地聊天并且拥抱他,他感到特别的孤独。
当亲人离世,我们的心灵会受到冲击,被悲伤侵袭,但并不会立即感到孤独。这时,别人的劝慰和同情几乎都没有用,这份伤痛只有我们自己在孤独中慢慢消化。
只有当我们回到接近日常生活的状态时,才会因某种熟悉的物件勾起过往的回忆而感到孤独。
孤独是人类心灵成长的必经之路。我们在孤独中寻找自己、沉淀自己,获得成长的力量。
独处是一种生活方式
弗洛伊德曾指出:“本我”与“超我”是争夺心灵控制权的两大暴君,前者是基因的奴隶,后者是社会的附属,两者都算是外界,与它们相对的是“自我”。
自我就像是内心的种子,只有稳定的自我,才能与另外两个“我”和谐相处。
日本作家森博嗣过着一种独处的生活,大约有两年半没有进城了。他几乎很少与人见面,全部通过电子邮件与外界联系,95%的购物都是网购,不接电话,不收来信,一年朋友会探望他几次,他们相处得很愉快。
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独处中度过,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保持有规律的生活节奏,他很想享受这样的环境。
森博嗣在独处时,他每天会抽出一小时处理事务,其他时间写书,通过出书获得社会的认可。
独处是一种生活方式。独处时,我们让自己安静下来,回归真实的自我。
利用独处,提升自我价值,是对未来最好的投资。
央视主持人董卿声称,无论工作再忙再累,她每天都要抽出半小时阅读。
正是因为高质量的独处,我们才能看到镜头前学识渊博、端庄大气的董卿。
成功的路都是孤独的,没有人能代替我们成长。
在独处的时光中丰盈自己,才是对时间最大的回馈。
真正优秀的人,都是孤独的
生命就算活得孤独,也一样能活出人生的意义与精彩。
麦家是一个从小遭到排挤和摧残的农村孩子,他从12岁起通过记日记来排遣自己的痛苦情绪。
二十几年写日记的习惯,锻炼了他遣词造句的能力,同时也构建起他和虚构文学世界的通道。
麦家曾说:“文学的大树只生长孤独的心里 ”。他大部分的“工作时间”都像是病猫一样蜷在床上或沙发上,不是读书就是发呆。
他把大部分时光都留给了自己和文学,创造出一部部脍炙人口的作品。
他的作品《暗算》获得第七届矛盾文学奖;小说《解密》更是被翻译成33种语言,被《经济学人》评为“2014年全球十大小说”;《人生海海》面世,获得广大读者的认可,好评如潮。
孤独是与自己、与世界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是一个人思想生长的空间。只有经历孤独,一个人才能变得更加优秀。
美国作家梭罗在28岁时抛开尘世羁绊,独处瓦尔登湖,与日月星辰为伴,与虫鸣鸟兽为友。
他自己动手搭建木屋,开荒种田,阅读写作,收获心灵上的富足。
梭罗在大自然中享受一个人孤独惬意,写出了流传至今的作品《瓦尔登湖》。
孤独就像是焦虑社会中的一剂镇定剂,它可以让我们慢下来,不断地反思和觉察自己的内心,从而获得成长,变得更优秀。
当然,孤独的时光不只看书写作,你可以去做任何你感兴趣的事情。比如音乐、绘画、舞蹈等任何能丰富你心灵的东西,渐渐地你会发现独处造就了优秀的自己。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斯托尔在《孤独》一书中提到:“世界仓促,让我们与更好的自己,日益疏离,在时光中渐渐萎靡,厌了世事,倦了欢愉。”
纷繁迷离的世界,我们磨掉心性、忘记更好的自己和真诚的欢乐,而独处的时光,我们可以在自己的世界里恣意妄为,找回最真实的自己。
波涛汹涌的世界,希望大家能有一方精神小天地,享受独处的慢时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