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87年高考回复,今年已经是恢复高考40周年。高考的恢复是一次足以深刻影响当代中国政治与社会的大变动,其带来的影响不论好与坏,在广泛讨论乃至争论都中在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以重新凝聚全社会对于公平的共识。
毋庸讳言,与高考联系在一起的是饱受诟病的“应试教育”模式。批判“应试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快乐教育”“博雅教育”,可以说是当下的主流舆论。改革无非是降低高考的竞争烈度,限制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强度,推进高校录取形式的多元化,认为这样就能减轻学生负担,提升学生素质。这脱离了中国的实际,也不符合绵延千年、对考试公平的根深蒂固的社会信仰,令人感到深深的忧虑。
高考作为一项带有根本性的国家制度,确立起“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铁律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导向,使得家庭背景因素被弱化,也使得公平的基础教育对学生的成功至关重要。
过去40年以来,中国基础教育的核心就是“应试教育”,考试分数是学生的“命根子”,也是教师和中小学的“命根子”,这种看起来僵化,甚至某种程度上压抑“人性”的模式,却在一部分的程度上,使得家庭文化资本相对薄弱得多的工农子弟以及非中心城市的学生,能够与官二代、富二代等各种“二代”以及大城市的学生们一样,赢得高考,进入大学,获得更高层次的“身份”。不可谓无用之功。
“应试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仅是一套教育体制,也是政治制度,是维系中国政治稳定的复杂机制的一部分,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进步也正相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