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写下这个题目,是因为一次和一位刚入职三年的小同事聊天时,说到大家都熟悉的一个内部子弟,最近诸事不顺:在职读研延毕;因一些小事又和媳妇娘家发生点矛盾;工作了10年本来满怀信心指望调岗,却突然被同车间的一位更年轻,技术水平相当,但说话办事能力强的小伙子撬杠。
对于这种现象,我一般会持同情弱者的态度,认为是这年轻人运气差,或者归咎为大环境不佳,就一个意思即客观外界的因素所致,很少想到其他,这么说的另一个理由是:这年轻人一个院子长大,大家了解,绝不是个调皮捣蛋的人,也无不良嗜好,做事应该说很踏实,别的毛病也没有。
但这位同事却不这么认为,他说自己不是子弟,对子弟也无偏见,他只是对这些事情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他没有明说,却反问我:“你不觉得一个人的生长环境和行为习惯会对他的成长影响很大吗?把一些自认为是光环的东西套在头上了,能不束缚他的手脚吗?
他直言不讳地亮明了自己的观点:“据我所知,造成那位子弟现状的原因可能不完全确定,但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可以说是子弟中那种盲目优越,微薄竞争意识与现代社会的现状之间有距离。关于他的这种说法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实在觉得应该对这位同事刮目相看了,因为长期以来,老企业里应该承认的一个现象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同等条件下招收员工也是坚持子弟优先,这一约定成俗的习惯延续了很多年,没有谁觉得有什么问题,反而特别受老职工拥护,甚至有人把它当成一项理所当然的福利来享受。
之后,这位同事又接着分析:“那位不如意的子弟,我听说他的边走边看,走哪算那的想法所代表的是很多子弟家长的共同认知。就拿他本人来说,也觉得大树底下好乘凉,包括他的家长也无异议。他上学时没有选择跳起来摘果子的各方面优质资源(包括生源)的初高中,整个过程中虽然压力不大,竞争不很激烈,平时相对舒适,但过于宽松缺乏竞争的日常环境,决定了他大学只能上个二本,且还是分校,学到的知识比起一路争先夺优的孩子就差下一步。工作之后也只满足现状,并未多考虑要精进技术,让自己成为多有几把刷子,或晋近为某各岗位的能手,公开竞岗时他的优势仅有工作年限稍长而已,落榜只能是必然结果了。”
“至于读研没有按时拿上硕士毕业证书,想想也与他的勉强及格能拿毕业证就好的思维也有关系,万没想到一个疏忽有门功课没达线。所以说一种惯性思维一旦形成,就可能影响终生。而这种差不多就行的思维,对于那种相对有紧迫感,并没有盲目乐观的人来说,等于没有软束缚,他们从一开始就追求卓越,自始至终不懈努力,抛却优越感,他如若能跳出圈子去效仿,也许结果会是完全不同于现在的状态。”
同事还说:“我们平时识人交友一定要有选择性,不能只有‘好人’这个很中庸的标准,要知道如果结交这类人多了,指不定就会形成一个相对畏难的气场,时间久了,自己也保不齐求其次去了,那样的话自觉不自觉地会滑向干啥啥不成的下坡路走向,落入一事无成的结局。”
我不得不承认这位同事的洞明,看来学习、吸收新的积极的东西,是终身的事,并非一时一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