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个普通中学生,谁不渴望在考试时能发挥出一个令自己满意的好成绩?谁不渴望在做一些要事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便引发了许多人的思考,是应当选择“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的冲刺超常,还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正常求稳?在我看来,“正常”和“超常”并非完全相异,甚至存在着一种循序渐进,互相依托的关系。用我的话来说:“正常就是最好的超常。”
其实“正常”也好,“超常”也罢,二者当中都带有一个“常”字。那么,什么是“常”呢?《新华字典》中给常的解释是:“普通的,一般的”,那么超常也大概就是超越平常、摆脱普通、不再一般了。就像我们总希望在考试、比赛中超常发挥,超出预期,取得更好。这恰恰好说明了一点:我们所想要的“超常”,有时也和那人的好胜心密不可分,那好胜心往往牵动着人的胜负欲,激发了人对自己将要面对事情的征服欲。我们总是都希望能够创造奇迹,超越过去,取得“超常”,使自己万众瞩目、称霸一方,却并没有认为自己能够“正常”。我认为,“超常”总要经历“正常”的过程,只有在“正常”时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积累,不是凭运气“走近路”,不因为好胜心而急躁,凭借自己的实力超越自我,才是真正的“超常”。人们常说的“忘记昨天,记住今天,活在明天”应是如此。
有时为了超常,反而可能会丧失我们本正常拥有的。民间有个典故:两个小混混贪图财主家的鸡,便用自己全部的米去偷鸡,想用米引诱鸡进网,谁知道鸡吃完了外面米却没有进去,像是早已经知道了似的。两人见天色渐亮,只得做贼心虚离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成语:偷鸡不成蚀把米。丧失了最为重要的东西,又没有得到想要的。得不偿失,悔之晚矣。
超常不应该是小题大做。这样的“超常”,反而会毁了你本来稳赢的一盘好棋,最后落得个满盘皆输。就像“画蛇添足”的故事,最先画完蛇的人却在画上加了几只脚,活脱脱的成了“四不像”,错失了本能得到的美酒。净干些多余的事情,未尝杀敌,先自损八百,这样的“超常”,毫无意义。
“杀鸡焉用宰牛刀。”“自己的饭量自己自然知道。”生活中并非是完全不能“超常”,但首先一定要保证正常发挥。超常是在有把握之下的一种自我突破与完美的冲刺。我们不能过于急躁的想要“超常”,更不能把自己的“超常”建立在不相融合,然而又强硬的基础上。不管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还是做事情的阶段,“超常”过急反而适得其反。在有绝对能力和绝对自信的情况下超常,在尚有变数尚未肯定的情况下,先“正常”再“超常”,循序渐进,偶尔运气的“暴走”未必能够比得上长时间的踏实的“慢步”。
余光中曾说过:“说是人生无常,却是人生之常。”准备充分,情况稳定,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超常”自然也就是水到渠成了。超常正如一杯烈酒,英雄喝下去能够得到过“五关斩六将”的效果,酒鬼喝了却只能“闯祸惹事进大牢”了。在没有万全准备之前,先慢慢“正常”,不必急于别人,不必困于心灵,超常之路,往往也“始于足下”。
追求超常同时也要守住正常,不畏风雨,披荆斩棘。因为“正常”,所以“超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