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能遇到这一类人,他们所向往的是,年轻时一劳永逸的奋斗,中年时四平八稳的工作,一生没有风险的选择。长辈们很羡慕这类人,平时没什么可担忧的,也没什么可顾忌的,日复一日,下一代也能有很好的保障,家庭教育,医疗,住房的条件都能优于常人,长辈们称之为体制内。
也有一类人,年轻时不屑于安安稳稳,志向远大,四海为家,有了家庭,有了子女,有了牵挂,有了压力,就后悔当初没有走体制这条路,于是中年时就不停地教导子女一定不要重倒覆辙,一定要争取跳进体制内。
再有一些人,年轻时不屑,但是有超过同龄人的付出,也可以得到优于体制内的条件,他们不教导子女走进体制内,而是任由子女选择体制内或者体制外,不对子女灌输哪个好哪个不好的思想。
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方面考虑,我们需要一个稳定的工作和收入,需要优渥的教育,医疗,住房等等保障,在这些条件都已经达到的基础上,我们才可以要诗和远方,可以悠哉乐哉,而不是整日为达到子女和家庭所需要的稳定条件去提心吊胆,这是现在的常见思维,我们有很大的可能性,或者说几乎都会去为经济的事情发愁,那我们自然就会选择经济回报更优更稳定的路去走,而不管在这条路上我们会失去哪些听着幼稚的梦想。
特例就是,一分钱没有还奢望周游列国,负债累累还徜徉理想,这个情况在很多很多人看来,就是格格不入的。
心生讥讽的人才不会去谈儿时的梦想,只顾着如山的压力。那我们从受讥讽者的角度去看,这些有钱人丧失的岂止是梦想,简直沦为物质世界里特定的用来交换金钱的有意识的羰基化合物。
各自不如对方发法眼,可是毕竟后者是极少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