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一句关于教育方面的话,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因为孩子从出生到独立,孩子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最多,生活在一起的过程中,孩子一直潜移默化的在模仿自己的父母。
除了基因遗传之外,父母的消费行为、工作、喜好、与人相处、面对压力及情绪管理能力等,各种行为及习惯不断的引导着孩子模仿学习。
所以,经常听到人们说,某人有多么像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很多时候以为说的是外表,其实指的是语调或神态等。
例如:一种情况,当父母是易怒之人,孩子就会以为发脾气可以解决问题,长大以后也会很容易以这种方式与人相处,当父母是温文儒雅的相处方式,孩子就好以这种方式与人相处。
还有另一种情况是父母因为自己忙碌,对孩子关心不够或经常不见面,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因长期缺乏安全性,很容易怨恨自己的父母或环境,从而形成分裂性人格。
当然,还有很多种情况对孩子影响大,孩子年幼就一直住校、父母离异等一些情况,孩子年幼时受到不同惊吓,都会有不同影响。
父母长期带给孩子的感受,孩子认知一旦形成,就会形成长时间的认知习惯。
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深挖一下,父母言行举止是怎样的,孩子一旦认可,就会学习,并活成孩子理解的那个样子。
所以,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父母状态”,随时随地指导着我们的言行。
这种状态容易我们处在一个“我好,你不好”的状态中,例如:当我们定了一份外卖,可是接单以后,却没有收到外卖,可想而知,指责抱怨这个小哥,在这种思维模式下,我们会是什么样的感受?但是有可能外卖小哥遇到特殊情况,帮助他人或交通安全事故呢,当然,这个例子只是为了让我们思考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不一定是自己想的一样,因为一切的发生都是本来就会发生的。
内心的父母状态,容易导致我们时常处在二元对立的状态,所以很多时候年龄越大,如果无法看清自己时,快乐也就越来越少。
人性是趋利避害的,大部分人对自己的父母或多或少有一点小意见。
如果理智上告诉自己要关心爱护父母,但是情感上又排斥,这样会很非常累。
功夫熊猫里的一句话,你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偶然的,你所失去的一切都是必然的。所以需要自己与自己内在的父母去和解,才能够凸显出内在的心能量,当我们处在本自具足的状态时,也就不会经常抱怨外部环境或他人。
父母是我们每一个人最值得尊敬与爱的人,让自己一生开心快乐过上有意义的生活,是送给父母最好的礼物。
思考:
你的言行与父母相似之处是什么?给你带来了什么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