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奶奶牌大粽子已经连着热了三天了,再不吃我看就坏了,我来吃了吧!
每年清明,奶奶都亲力亲为的包上两大锅粽子,在自己的孩子间分个遍。
这是老家的风俗,也是奶奶这么多年的仪式,更是对孩子们的心意,三辈人中三个儿子一个闺女,两个孙子,三个孙女,一个外甥,想必奶奶嗷下的这些孩子,永远是她的骄傲和财富。
所以每当逢年过节,奶奶都恪守风俗,各种制办好吃的。随着她年龄越来越大,其实干这些活儿成了对她体力的一种考验了,作为晚辈我们都建议她不要做了,一来心疼她的付出,二来各种食物诸如粽子,小燕子,豆包,鸡蛋加起来短时间内根本吃不完,存放就需要相当的冰箱空间,就像去年,粽子到年底还没吃完,丢了好多。
费心费力做出来的食物,真落到吃不完坏掉,心情就是另外一番境地了。
其实,习俗或者风俗,在一代一代传承中,作为晚辈,我们遗失了很多热度和忠诚,奶奶还在坚持做的事情,到了我们这一代年年老的时候估计剩不下多少了,到了孙辈上,甚至谈不上对这些仪式有多重的情感了。
脱离了农村那个根本的环境,习俗丧失了它的土壤,作为儿媳,我的原生家庭和老公家相隔几百里地,习俗完全不同,现又在城市扎根,这样的现状再去复制传承这些习俗,已经不太现实了。
所以,这个奶奶费心费力做出来的粽子也遭遇了新的尴尬,有点无所适从。
对食物最深的情感,大部分来自记忆深处,我的胃不是生于那片土地,就无从谈起对它的热爱,老公不喜欢吃粘的食物,孩子们也没有多大欲望,这才让这个粽子从清明早上一顿顿热到今天还没消耗一个。
如果是一个饼卷鸡蛋撒点芝麻盐,估计我早在第一时间吃完了,这就是身体和情感对食物的真诚表达。
无论如何,奶奶做这些食物都是出于对我们的爱,今年的粽子,万不能再浪费一个。
很多事我们缺乏感同身受,那么看见并试着理解也许就是更好的选择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