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古月祥日
自贸区烟台片区要打造中日韩贸易和投资合作先行区、海洋智能制造基地、国家科技成果和国际技术转移转化示范区等功能区,加速推进中日韩三国海洋产业合作是必由之路。
一、天然的地理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的三国海洋经济交流合作条件
联系中日韩三国的天然纽带是海洋,从历史渊源上看,中日韩三国也早已在政治、经贸、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交流、融通、发展。在省内的日韩企业、专家和在日韩的企业、国人,都有很多,其中尤以围绕海洋技术和产业开展研究、合作的居多,真正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促进三国经济取长补短、协调发展、持续合作是惠及三国的好事、大事,是三国人民的共同期盼。
政府部门牵头,充分挖掘三国企业和人才资源,利用政策杠杆激发各方创新活力,合力搭建科技交流平台(研讨会、论证会、专项论坛等方式)、打造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加快推进中日韩自贸区的建设,并以此推动“中日韩+X”合作,探讨同周边其他国家开展互利合作,促进多方共同发展。
二、相近的海洋产业布局,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海工装备制造等合作空间巨大
海洋渔业方面,目前我省的主要以捕捞,养殖为主,产业链短,质量不高。水产品深加工、休闲渔业等产业发展缓慢,高附加值产品较少,废弃物综合加工利用水平低。日本在渔业深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在世界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
海洋生物制品与医药方面,在海洋新天然产物、海洋新药、海洋生物酶、海洋农用生物制剂、海洋生物功能材料以及海洋动物疫苗的研发与产业化上,我们目前取得了较大进展,也打下了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总数达20278种,其中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约有7500种,但目前做过描述或初步鉴定的仅有1500种,进行初步研究的不到200种。研发力量分散、不足,是制约海洋生物制品与医药研发能力提升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反观日、韩,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及临床应用上都走在世界前列。
船舶及海工装备制造方面,我国虽然目前是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但技术手段皆为传统方式,在高技术船舶设计、船舶配套能力、绿色船舶技术研发等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海工装备目前主要围绕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发展,我国在导管架、自升式、半潜式平台和浮式生产储油装置、平台供应船等制造方面已具备一定的技术积累,海工装备产业布局已初步形成,但产品设计开发能力与国外差距较大,配套市场仍被外国企业控制,且我国的工程总包能力不足,在高端海工装备设计制造领域基本还是空白。而韩国在钻井船、浮式生产储油装置、液化天然气市场上占据了全球较大的份额。
三、大量的三国合资、独资企业为研发成果的转移转化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当前,三国在相关国家互设企业、互派专家的格局已十分成熟。完全可依托科技园区、高校科研平台等载体,定期召集专家研讨会或成果发布会,将一段时间以来所形成的思想、课题、研发、成果等共商、共享,政策扶持为前提,学校教育、科研机构、生产企业、终端用户环环相扣,市场需要什么就教育什么,就研发什么,就生产什么。以市场经济这个风向标来调动资源,明确方向,打一场各单元协同战役,力求直接、精准、高效。
成果转化靠的是企业规模化的投入生产,大量合资、独资企业的存在为此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以政策为牵引,大力扶持相关企业投入成果转化环节,形成规模效益,在“产”的环节将“学”的本领、“研”的成果,转化为“产”的效益,最终使“用”的客户满意,以此助推“政产学研用”体系链得到良性循环,持续发展。
为使自贸区烟台片区迅速打开局面,抢占先机,可做如下积极推进:
一是充分把握战略机遇叠加,激活中韩(烟台)产业园自身优势,以研讨会、创办社团、学术交流、成果展览等形式,推动中日韩三国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打造高标准、高质量自贸区。
烟台之前已有“一带一路”海上重要节点城市、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中韩(烟台)产业园等三个国家战略,现在又加上自由贸易试验区光环,政策叠加效应空前凸显。目前全省政策区域内,拥有从事海洋科研的驻鲁两院院士21人,建成海洋领域院士工作站30余家,博士后工作站20家,引进国家顶级技术专家85名,直接从事海洋事业研发人员超过1万人。下一步,可以激活现有中日韩合作基地和合作平台,充分发挥涉海高校、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企业与国内外机构的人才资源优势,设立省海洋科技交流专项基金,集聚中日韩三国海洋科技的集体智慧与研发力量,共建海洋实验室和海洋研究中心,不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立足自贸区政策机遇、海洋产业门类齐全和综合实力较强的优势,鼓励有条件的省内企业到日韩、日韩企业到省内,建设一批海洋特色产业园区,或三国联合在烟创办海洋经济专区,挖掘合作潜力,拓展合作领域。以学术交流、课题研讨、成果展览等形式促进全省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海工装备制造、海洋化工等企业协同、聚力、融合、升级、创新发展,请进来走出去,强化优势互补,稳步推进海洋产业链和关联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建立三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努力建成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标准、高质量自贸区。
二是定期遴选中日韩海洋科技产业合作方面的优秀企业进行表彰,树立标杆,互学共鉴,向世界传递和谐共生的中国经济理念。
在已有产业优势的前提下,围绕打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核心区,坚持经略海洋战略,构建中日韩海洋创新平台,引进各国高端人才(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智囊),力求节能降耗、生态环保、服务升级、科技引领,不断提升自贸区创新发展能力,发挥海洋产业优势,全力打造共创、开放、融合型三国海洋经济新业态。
积极稳妥推进3(中日韩)×3(产学研)×3(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海工装备制造)三国联合产业发展模式,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不断催生新业态。力争创建海外创新孵化中心、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鼓励企业联合金融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产业创新平台;研讨建设海洋科技、海工装备研究院;政策吸引日韩著名高校来烟开展合作办学;建设中日韩海洋渔业贸易中心;升级打造港口智慧码头;发展涉海装备等相关服务产业等。在政策效应不断叠加的机遇之下,创建、引进、表彰一批三国明星企业,发挥榜样作用,复制、传播成功经验,向世界传递、彰显中国经济和谐共生的科学理念。
三是发挥民间社团组织作用,借鉴各方经验,打破发展瓶颈,从战略高度聚力攻坚,创建一流海洋科技产业强市。
(一)在政府层面政策支持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在促进中日韩海洋科技交流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鼓励国内民间社团组织主动联络日韩民间社团组织,极力推动三国的民间交流,将好政策、好机遇,及时宣传到世界各地,全面引进人才、资金、科研、企业等合作交流。
(二)借鉴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发展经验,突破、发展远洋渔业、深水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生态化海洋牧场养殖等为代表的现代渔业。
(三)以务实政策为牵引,推动建立高效生物医药研发管理体制,优化机构间深层次协作,打造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支撑的创新团队,合力建成海洋生物制品与医药研发的产业化体系。
(四)从战略高度出发,聚力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制造,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1.围绕新技术、新船型、新动力要求,运用高技术手段,发展节能环保绿色船舶。
2.加速突破深水勘探船、钻井船、铺管船、起重船、支持船等海洋油气勘探战作业装备关键技术和配套设备,具备海洋油气生产平台和水下生产系统自主制造能力,通过引进国外成熟技术形成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浮式钻井生产储油船的建造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