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83~每日一句学《庄子》~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爱人利物之谓仁,不同同之之谓大,行不崖异之谓宽,有万不同之谓富。故执德之谓纪,德成之谓立,循於道之谓备,不以物挫志之谓完。
(以无为的态度去做,叫“道”;以无为的方式去教化,叫“德”;爱护百姓,有益万物,叫不悖于常理,叫“宽”;能够包罗万物,叫“富”。所以能够执守德,就是掌握了万物的纲纪;能够成就德,就是建立了功业;能够顺应道,就是完备;不因为外物而挫败自己的心志,这就是完美。)——《庄子 天地》
小故事《柳下惠》
天,即道,要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德,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不需要刻意教化就能达到。仁爱。大指能聚合不同的事物。宽,是说一个人的行为不怪异、不出格。富,就是能包罗万象、承载万物。纪,纲纪,守住德、把握万物天性,就是把握了万物纲领。立,建功立业,成就万物之德、让万物回归本性,就是最大的功业了。备,顺应大道,就是达到完备状态。完,不因外物而折磨了心志,就称得上完美了。
庄子认为君子只有具备了天、德、仁、大、宽、富、纪、立、备、完这十点,才能治理好国家。
Day84~每日一句学《庄子》~夫道,渊乎其居也,LIAO(清澈)乎其清也。金石不得,无以鸣。故金石有声,不考(敲)不鸣。万物孰能定之!——《庄子 天地》
小故事《老子》
钟罄能发声,是因为我们敲打了它,敲打这个动作,就是道。太阳和月亮没有人点燃而自然明亮,风没有人煽动而能吹拂,水没有人推动而自然流淌,草木没有人耕种而自然萌生,人不需要刻意呼吸而能自然呼吸。这些都是自然的力量,也是万物运行的规律。也就是道。
这句话告诉我们,道虽然是无形的,但是可以通过万物的反应看出来。
Day85~每日一句学《庄子》~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故古之王(WANHG,四声,统治)天下者,奚为哉?天地而已矣!(不过顺应天地的法则罢了)——《庄子 天道》
小故事《王守仁龙场悟道》
庄子说,治理天下,应该效法自然,顺应天道。这是向广阔宇宙探寻规律的方式。
阳明先生却是向心灵深处探寻规律的高人,最后创办了心学。他认为,人自性光明。圣人之道,就在自己内心。这就是龙场悟道。
Day86~每日一句学《庄子》~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庄子 天运》
小故事《甄夫人》——官渡之战中,袁绍大败。袁绍的二儿媳甄夫人被曹丕迎娶。曹植也对其一往情深,据说他的《洛神赋》也是为她而写。
这是东施效颦的故事。孔子周游列国,想要复兴周朝的礼乐制度,而鲁国的太师经认为,孔子的政治主张在当时的乱世很难行得通。
学习大多通过效仿,但是不能缺少思考。不生搬硬套,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才会越学越好。
Day87~每日一句学《庄子》~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庄子 刻意》
小故事《严子陵》——严子陵是光武帝的同窗好友,却不想为官。
庄子认为,恬淡、静默、虚空、无为,是天地的准则,也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顺应天地,道法自然,是庄子提倡的思想,这在古代成为许多隐士所追求的状态。
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就是因为他们能够按照天地的准则行事。
Day88~每日一句学《庄子》~其耆欲(嗜好与欲望)深者,其天机浅。——《庄子 大宗师》
小故事《崂山道士》
注重感官享受的人,就会丢失一些天生的智慧与灵性。庄子告诉我们,人要学会放弃一些东西。
在意的东西越多,害怕失去的也就越多,自然会越来越焦虑,反之,无欲则刚。
Day89~每日一句学《庄子》~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庄子 盗跖》
小故事《李林甫》(反面人物)
庄子这里说的当面赞誉,指的不是发自内心的想法,而是一种当面奉承。
赞美,要发自内心的认同。否则,心口不一,该是多么难受的事情!
Day90~每日一句学《庄子》~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本意出于爱,结果却适得其反,这能不谨慎吗?)——《庄子 人世间》
小故事《养马》
孔子告诫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在付出爱时,更要想想:己所欲,也勿施于人。
这多么像在提醒我们该如何对待孩子啊!最典型的就是,有一种冷,叫做妈妈觉得冷。
Day91~每日一句学《庄子》~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庄子 秋水》
小故事《分别心》
当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时,有没有想过你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当你认为自己优于别人时,有没有想过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泥巴做的猴子和观音,其本质上都是泥巴,可为什么我们对待他们的态度会不一样呢?外物只是用来反映我们内心世界的道具而已。
Day92~每日一句学《庄子》~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 渔户》
小故事《徐庶走马荐诸葛》
徐庶在被曹操逼着离开刘备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并且到了曹操手下,一生没有献过一计。可见其对刘备之真。
孩子很小时,不用逼着他们懂礼貌,不是由心而发的“礼貌”会让幼儿感受到不舒服,从而激发反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