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犯罪心理学 邪恶的二十个模样》2

《犯罪心理学 邪恶的二十个模样》2

作者: k豆1111 | 来源:发表于2020-07-16 18:04 被阅读0次

2020年6月23日21:09

这本书给我的第二个惊喜之处在于最后三篇采用犯罪心理学来对文学进行解读。

这说明,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经得起多元解读的。并且我们也可以从这种多元化、专业化的解读中来验证这些文学作品中的现实性。当然,钻牛角尖的做法也大可不必。

包括最后一篇解读,关于“没有科学,爱是无力的;没有爱,科学是破坏性的”这句名言,作者也给了我很多的启示。的确,人活一世,没有办法时时刻刻都保持足够的清醒。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尽可能的保持相对清醒和中立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批判性态度,不论面对怎样的权威和定理。这是第一点。

其次,我们似乎从小时候起就被教导要有刻苦的钻研精神。那么什么是钻研精神呢?至少就我个人的经历而言,是被父亲应压着死盯住我根本不知何处下手的数学题一连几个小时,愁眉不展,眼眶泛红。很多家长都误以为在学习上所投入的时间越多,似乎就会和自己的回报成正比,并且唯有通过钻研获得的知识是更加有价值与令人欣喜的。

其实不然。这种做法只是一种钻牛角尖。那么这一本书的作者就在书的最后告诉我们,钻研也是建立在坚持批判性精神的基础上的。我们既要用辩证与批判的态度与思维模式去看待事物,也应该客观的接受来自各方的反馈。拒绝反馈与接受定理,这不是一种理智,而是一种被误以为是聪明的愚蠢。

第三,作者所谈到的是学者本身的品德也会随着知识的传授,以及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被一并传递出去,所以为人师者,更应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可能产生的影响。

这最后一点,也是相当容易被我们所忽视的一点。老实说来,我常常会因为对某个老师个人的喜爱泛化到该学科的喜爱,反之相反。相比于课程内容传递给了我什么,的确是许多优秀前辈的态度在无形之中感染着我,这一点上我相信大多数人也是如此。也曾遇到过一位可称阳明风范的老师,他不仅教给我们豁达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传达着对待哲学应有的的尊重与敬畏。同他相处的日子,每一堂课,都是充满着其人格魅力与平等自由氛围的空间。


其实这一本书的封皮上的四行字就已经很好的概括了这本书的最大特色。它们是:

“剧本式的讲述方式;勾勒出犯罪行为的心理文章。二十个真实的犯罪案件,描画出犯罪行为的发展脉络。”


近日在看关于恶的一本新书。如果说这一本书在讲犯罪心理的长期发展脉络,而《恶的科学:论共情与残酷行为的起源》一书则给出了科学角度的论证,从共情脑机制、共情基因等方面切入。

这两个表面上看似相悖的概念其实是不相背离的。尽管不存在天生罪犯,但携带有某些基因,某些共情回路故障的人群的确相对其他人而言有着较高人格障碍与犯罪行为可能性。但基因等生物学角度仅仅只能作为一个因素来考量,起决定性因素的更多的还是环境因素。也就是说,一个又由于携带有某些基因,部分脑区功能出现故障等,(甚至是出生前的不健康状态,比如低位耳症),并非一定产生人格障碍与犯罪行为,而是在适宜的环境、适宜的刺激下更有可能产生此类结果。因此“天生犯罪”的谬误与”从科学角度阐释恶之起源“这两个概念是不相违背的,并且后者是一个更为大胆、隐形、又正确而必须的尝试。后者使得我们对于什么是“恶”,如何阐释“恶”的问题终于能够脱离宗教领域和无力的循环论证,科学而逻辑地给出答案。

而所有的所谓“恶”,所谓“犯罪”,都只是一个综合因素下的结果。即使当我们讨共情回路中对脑区的研究也可以发现,人脑的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会在早期负性经历的影响下被动改变结构,从而在成年后产生固化、不可逆转的改变。譬如早年遭受过性侵害,情绪拒绝等。

今年来,我似乎有意无意的在关注有关犯罪,有关恶的话题。人类本身就是一个善恶的矛盾体,人类本身就有着深不见底的欲望和罪恶,只是在某些特殊情境下能够被无限放大和渲染罢了。

果然如同我之前的猜想。那些残暴的屠杀行为,并不是单就某个民族所特有的,而是世界各地都存有的文化现象。有关这一点,在《恶的起源》一书的开头就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这很好地印证了我之前模糊的猜想是正确的。只是我们由于曾经处在受害者的地位,报复不能,于是自然而然的将民族情绪的发泄目标转向了离我们最为靠近,又相对显得没有那么强势的东方国家。其实这也是一种外部归因的做法,只有这样,似乎才能转移对于自身弱小事实的过度关注,而又不至于太大的在一些利益问题上妨碍到中国的发展。

在一点点去探寻什么是“恶”的过程中,我对恶的认识在一点点地被修正与补充着。不论是《罪与罚》,《余罪》,《绝歌》,我们看到人类本身就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机体,一个矛盾体,根本不可能存在什么绝对的善恶界限。其实有关非黑即白的善恶界限,可以姑且认为是婴儿在发育阶段渐渐个体化过程中所必须的一种防御机制,帮助自己更好的识别一些潜在危险。

我并不否认所有人类本身就存在有的罪恶,也不希望罪恶这个因子被我们人类去刻意地隐瞒与否认。我并不认为,人们眼中所认为的“恶”的确是一种“恶”。否定自身‘恶’之因子的存在的长期后果,会不会是自身对但凡有一点点恶的倾向,都保持有高度的敏感性呢?由此一来,是否会加速人恶化的趋向?是否会在某些特殊情境下,导致正面临危险处境的人在第一时间,否定了自我保护的本能?并且,更何况,所有的所谓的“恶”,都有其来源呢?

相关文章

  • 《犯罪心理学 邪恶的二十个模样》2

    2020年6月23日21:09 这本书给我的第二个惊喜之处在于最后三篇采用犯罪心理学来对文学进行解读。 这说明,优...

  • 《犯罪心理分析 邪恶的二十个模样》

    2020 6-19 这一篇算是对《恶少年七:少年法》一文的补充与修正。 一.概述 首先,本书所采用的的剧场式描写方...

  • 人性的邪恶(二)

    七十年代末期,姨公生病住院,我下课后常到医院去探望他。到姨公的病房去必须经过抢救室。 一天,路过抢救室的时候,听到...

  • 能否不出手,但是要等多久?

    邪恶是九个人 善良也是九个人 我要出手吗? 不能啊 对等才是正当防卫 我上去了,正义十个人,正义占了上风 万一邪恶...

  • 能否不出手,但是要等多久?

    邪恶是九个人 善良也是九个人 我要出手吗? 不能啊 对等才是正当防卫 我上去了,正义十个人,正义占了上风 万一邪恶...

  • 破晓

    人到底有多邪恶?有多邪恶就请你有多善良,般若的智慧里藏着你善良的模样…… 黑 无边无际的墨吞噬着一切 有情的、无情...

  • 邪恶催眠师2

    《邪恶催眠师2》以模仿七宗罪杀人为主线,七个人先后因自己的欲望被杀。暗线在七个人的相继死亡中浮出水面,就是货车司机...

  • 惊蛰

    今日惊蛰,三月五日。 一 二月二十日,走遍西班牙A2中级词汇通关。四百五十个单词,每天五十个,用时九天。 二 二月...

  • 一部剧,一小说,来聊聊犯罪心理学

    什么是犯罪心理学? 带我进入犯罪心理学的一部剧和一套小说。 生活与作品中的犯罪心理学差别。 01 心理爱好者,身边...

  • 对不起,这个世界是有邪恶的

    小欣:老师,你觉得世上有邪恶吗? 我:什么邪恶?(邪恶这个词对于二年级孩子,还是有点难理解,我耳朵有点不太相信一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犯罪心理学 邪恶的二十个模样》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pkmh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