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俗话:“卖啥吆喝啥,干啥要象啥。”按哲理上来讲,这叫“言行一致”。
民间有个歇后语:“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话说宋神宗圣临王坡(王婆实名为王坡,宋朝西夏男士瓜农)瓜摊,品后感慨:“做买卖是当夸则夸,像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有何不好?”
虽然王婆卖的是瓜,但故事阐明了一个商业道理,卖啥吆喝啥,自卖还自夸。深入到各行各业何尝不是呢?任何场合不忘递上一张名片,向对方表明一下身份,然后在对方的问询中谈及自己的产品,同时也能了解一下对方的职业,颇有关注的听听对方的讲解,听取一些未知的信息。交谈中并非苛求对方成为你的客户,起码在某个群体中多了一个交流的话题,或则一日对方的生活圈中有人需求,他可以颇有面子的讲,我一个朋友是做这个的,正好可以咨询一下。正所谓打把势卖艺,有钱的帮个钱场,没钱的帮个人场,老祖宗留存的商业模式被现代人越加发扬光大了而已。
王婆卖的是瓜,我卖的是车,无论大小场合或把酒言欢之时,我都主动的去讲,后来渐渐地变成了被动。原因是讲的多了,大家都知道我是卖车的,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种现象,谈话聚会之时总提一大堆关于车的问题。譬如什么车好?什么车坏?分期好还是全款好?轿车好还是越野好?某个品牌要出什么新款?国家要出什么新政?能否给我的车估个价?我想买某某车能否帮助优惠优惠?等等问题摆在桌面上,我一一作答,大家还都听得津津有味,讲累了就话锋一转,问问在座的工作和业务,然后趁机品上一杯茗,或夹上两口菜听对方娓娓道来。
我讲车,大家愿意听,不是我讲的好,是因为我讲的比较客观,诸多的汽车品牌中,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有一说一,不偏不倚。对于自身的产品也是一样,有何优点,有何缺陷,哪一款性价比高,哪一款不太畅销,该自夸的还要自夸一下,有需求者可以做一个对比,无需求者可以了解一下车市行情,总之有话题,不冷场。渐渐地我也有了察觉,不是大家愿意听我讲车,而是汽车需求的消费群体越来越大,已经深入到了我身边的每一个人,有需求就有市场,大可就是这个道理吧。
有了车,出行就方便,所谓的场也就越来越多,特别是同学聚会,逢年过节都要按计划赴约,席间不免谈及汽车的话题,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有的车闻轶事甚至我都闻所未闻,时而使我顿感才疏学浅,技不如人,随即敬酒一杯以表谦逊谢意。
故此,有一段时间我不想谈车了,不想谈不是我没得谈,更不是我谈累了,而是热衷于让亲朋好友或客户加我的APP,加我的朋友圈,利用信息化平台给客户更加有效地图文展示。销售思变,不得不承认,大数据时代给客户带来的信息冲击,在颠覆着每个行业的推广途径,鼠标一点,手指一弹,所需信息尽在眉间。
说是不想谈,但是也得谈,要看跟谁?真正想买车的客户还是拿着一大把从网络上获取的信息或诸多的疑问来找你谈,或是电话,或是见面,即便是谈到舌燥口干我也不感厌烦,毕竟朋友是出于信任,同时也给了我一个“王婆卖瓜”的机会,纵使最终没有选择我的品牌,我们也交情不断。
从业的时间长了,很多的朋友和同学也都成了我的客户,其中更多的是出于信任,当然也能享受到我的特别“照顾”。再见面的时候,我的话题也开始转变,不再谈车,而是问及在购车或用车的过程中考虑最多的是什么?咋一问,对方还真得沉思片刻,然后不成文不成篇地说了很多,我也逐一聆听,以便矫正销售思路,有朋友还为此调侃,卖车的不研究汽车,开始研究心理学了,随后大家哈哈一笑,其乐融融。老话说得好,“做事不由东,累死也无功”,某种程度上来讲,客户就是“东家”,不了解“东家”的诉求,所有的方案都是一张白纸。
在汽车品牌包罗万象的时代,市场活跃,压力剧增,无论车市如何变幻,但要不失“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精神,其间阐明更多的便是自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攻击别人,旦展现自己,更多的坚信来自于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身边关心我的朋友也时常问及一个话题,如果不做汽车了,你还想去做什么?谈及这个问题时,我总是联想到业内大咖王敦明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的一句话:“有人问我想做什么,作为销售人,别的都不想做,只想做销售,因为销售的背后虽然有汗水,更多的是收获,我相信我们销售人,当你退休的那一刻,你每一天的文章,每一年的业绩,都是一棵非常好的树(茁壮成长),让我们享受销售,享受快乐。”我何尝不是呢?数十年来,领着一群人销售着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打造的客户几盘越来越大,虽然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我的初心好像还未改变,虽有诸多艰辛,但也其乐无穷。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想想卖瓜的王婆,收入微薄,风吹日晒,还要坚持把甘甜送给别人,相比王婆来讲,我们或许幸福的太多了。
王婆卖瓜-谨以此文献给执着的汽车销售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