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即将过去,大年也即将过半。以往的今天,是心满意足的一天,而今,却总觉得有点心不甘情不愿。
大年初二,习俗里是出嫁的女儿携夫带娃回娘家的日子,这个习俗延续至今,也是过年时不可或缺的一个精彩环节。
旧时的风俗,出嫁的女子必须在除夕前离开娘家,特别是在除夕夜里,午夜钟声敲响,旺火点起后,这个特殊时刻,已婚女子被禁忌在娘家过年,传说会使娘家人不吉利。
除夕和初一两天内,不得踏进娘家的大门一步。
坚持两天后,初二就能自由去回娘家了。这个风俗,像给出嫁的女子在过年时,上了一道回娘家的屏障,可望而不可及。
无论年龄多大,也无论距离多远,正常情况一般都不会轻易去逾越。
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以后,这种不良习俗虽有改进,但依然影响很深。
我也是深受传统观念影响的一员,因此自从结婚后,也从来没有越过那个“雷池”一步。
在我的影响中,老妈年轻的时候,那个年代初二都不能回娘家。老妈把一大年积攒下的“油糕、烙饼、包子及猪头肉等等”好吃的东西,冻在院子里的一口瓦缸内。
等到过了初五,初六一大早收拾好家务,就领着我们,带着大小包裹去看望父母,与舅舅姨姨们齐聚在一起,欢欢喜喜过初二。
尽管姥姥家离我们家只有一条河宽的距离,有再好吃的东西,不过大年初五也不能给姥姥去送。
为了避免给娘家“冲坏运气”,人们潜意识里还是有所回避的。于是就选择初二回娘家。一方面避开了娘家的旺火时刻,另一方面还能赶个年味,好吃的也能在最短时间内送给爹妈一起分享。
有了这个非常大的改进。我们这一代人就能在大年初二兴致勃勃回娘家了,能早早与一大家人欢聚一堂。
初二回娘家这个习惯,我从结婚以来,潜意识里一直保持着,没有破过例。
可去年跟今年,两年背井离乡的我,大年没能在老家过,初二回娘家的事儿也就被迫错过了。
去年大年初二缺席了一次,今年这又是一次。时光不会倒回,过去不得已,往后力争不要再续,惟愿一切安好!
有感而发,一来思念年迈的老父母,深感在特别的日子里,留下了特别的缺憾。二来是借题发挥,抒发抒发自己身在外,心在家的感怀。
值得一提的是,老父母还有其他四个弟妹们的看望,而且都安康顺遂,这也给了我最大的安慰。
新时代新风尚,旧的没有科学依据的习俗逐渐被打破,或者在原有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气息。有许多人家都不再将究这个有点不近人情的习俗规则了。
过年,人们过的美好心情。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一代,无论是在大城市打拼,还是在家乡创业,他们平时的工作生活都不轻松,压力重重。
难得的春节七天假期,无疑是人们缓解疲劳,释放美好情感的、走亲访友的最好时光,一旦错过,可能就是一年的遗憾。
总以为,过去人们经济匮乏,“添人不如去口”,充其量,好不容易女儿嫁出去,给父母减轻了负担,特别是大年时节,也能少一个跟家里人争好吃的人口。
而今,人们经济盈余了,美味佳肴也丰盛了,父母也不再为那口缺欠的好吃犯愁了。
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年味儿也越来越趋于常态化了。改变旧的不太近人情的习俗,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
“子欲孝亲犹在”,“男女平等”“儿女情,人间第一情”等已成了人们的情感共识。将来,回娘家的路只有畅通无阻,不再有无中生有的添堵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