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权威的积极心理学家Sonja Lyubomirsky(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认为“50 percent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happiness are governed by genes, 10 percent by life circumstances, and the remaining 40 percent by what we do and how we think-that is, our intentional activities and strategies. The secret of course lies in that 40 percent. ”,意思是“我们50%的幸福是天生的,由基因决定;10%的幸福由生活环境决定;剩下40%的幸福则由我们的行为和思维决定,而幸福的秘密就在于这40%”,因此她撰写了《How of Happiness》(《幸福有方法》)的一本幸福生活行动指南,帮助我们提升这40%的幸福,让我们重新发现自己内在的力量,拓展自己的积极性思维,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最终激发出幸福的潜能,让我们更持久地感受到这份满足感与幸福感。
假如你在地铁上或公交车上,你有没有留意身边的路人,他们的表情是怎样的,微笑的,还是郁郁寡欢,还是面无表情的?我们每天都匆匆忙忙的,一生中是否曾说过“等我有钱了,我就.......,等我有时间了,我就.......”?是不是这样的内心对白总萦绕我们脑海无数遍?到底我们真正的幸福感是什么?我们总是期待着我们希望的幸福的日子会降临,却无法停下来思考如何获得真正的幸福。
几乎在每一个国家的人们,当被问及一生中最想得到什么时,我相信答案无一例外,人人都希望得到幸福,不管我们的梦想是什么——事业的成功、精神上的满足、和谐的人际关系、明确的人生目标,以及爱情与欲望,我们垂涎这些,无非是因为我们坚信它们会让我们更幸福。金钱、名誉、美貌、物质、健康的确可以让我们获得短暂的快乐,但对于幸福感的影响是如此短暂、如此有限,但事实的确如此。我们经常听到很多富豪虽然已经家财万贯,但是精神上依然活的不开心。有些人,表面上看他们从小到大生活都非常平静,拥有一个和谐的小康家庭,有朋友、爱人、孩子和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而且经常旅游、购物,即使他们从没有遭受过什么不幸,但仍然会觉得自己的生活有压力、不舒心,常常感觉孤独,觉得工作还不够稳定,很多人际关系不能以他们意愿那样随心所欲的掌控,感到没有安全感,而陷入沮丧和忧郁的泥沼中无法自拔,认为自己并不幸福。
幸福是什么?很多人无名无利,却过得真实、随意、快乐。财富、美貌、名誉等与幸福不能划等号。我们无法准确说出幸福到底是什么?因为每一个人衡量幸福的标准不一样。除了你自己,没有人知道你到底幸福不幸福。
假如我们每天拿出几分钟的时间慢慢做一件事,例如慢慢的吃饭、洗澡、每日要完成的工作,好好记录当下的感受,用心体会,生活会不会感觉日子渐渐变得美好起来?
比起发生了什么事情,如何看待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经历也许更加重要,最近看了一部电影《唤爱》,这边电影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主要讲述母亲因病去世后,父亲又在一次矿难中遭遇终身瘫痪,年老的奶奶由残疾的姑姑照顾,家庭的重担全部都落到了小主人公孙家宝的身上,凭着小主人快乐健康的精神熔化艰辛苦难生活的故事。不幸的生活,如果拥有自己主动改变的思维模式,就会拥有幸福的体会。幸福的人与不幸福的人,其差别往往在于思维和行为模式的不同。
例如,你有一位挑剔的上司,他总是对你的工作吹毛求疵;或者你都初为人母,照顾新生儿的琐事,睡眠不足、心烦气躁。让你情绪低落、神经紧张,心情极度不爽。如果你看到事情积极一面,上司挑剔你的工作,让你从中学习到忍耐、受到磨炼,工作质量得以提升;孩子的一颦一笑,孩子一天一天的长大,孩子学会坐、爬和说话,让你感受到那种为人母的喜悦,这样你便能轻松应对一切难关。
我们都对自己的健康、家人、朋友以及工作心怀感恩,很自然地我们都会感到幸福。我获得幸福的潜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实现,只是幸福的方式各不相同。幸福不在别的地方,它其实离我们很近,它就在我们的内心。幸福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观察、了解自己和我们生存的世界的方法。
当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试着换另一个角度思维,哼着小歌快乐的在路上。我们每天对自己说活着当下,锻炼每天“微笑,微笑,再微笑”,学会原谅,不愉快的感觉慢慢地消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