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净土宗也劝孝

作者: 光明日记 | 来源:发表于2018-08-09 20:08 被阅读33次
(73)净土宗也劝孝

一、内外典劝孝之文

“内外典”,“内典”指佛教经典,“外典”是指佛教以外的典籍。

前面已讲过五逆、三田的内涵及果报,接下来再简略引用几段内外典籍,作为解释,勉励人们要孝顺父母,不可忤逆父母。总共引用二十二段文,有四段引自外典,其余皆引自内典,大部分都讲劝孝。

孝悌为仁之本

第一,《孝经》言: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第二,《论语o学而第一》言: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孝”就是孝顺父母、孝敬父母、孝养父母;“悌”就是友爱兄弟、爱护兄弟,珍惜骨肉之情。孝悌之人是不会喜好冒犯长辈的。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一个不喜好冒犯长辈的人,可是却喜欢兴风作浪、扰乱人群,那是不会有的,因为他有孝悌之心的根底。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着重根本,根本如果建立的话,道就产生了。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仁的根本,可见孝悌的重要,人间善事都因孝悌而产生,人间坏事都因孝悌而禁止。

“本立而道生”下面提到“仁之本”,可见这个道就是“仁”,“道者仁”,仁者爱人,爱人者慈悲;而真正的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天地万物与我一 体,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由人及物,视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像这一连串的德行、这一连串的大道理,都是以孝 悌为根本而生起的,所以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对我们学佛的人来讲,就是学佛大悲心,行持菩萨道。有一句话说“视民如伤,视人如己”,“视民如伤”就是说一个国王,应该亲自察看、感受老百姓生活 上的痛苦而去爱护、照顾他们;“视人如己”就是把别人看成自己,就是前面所讲的“同体大悲”这种存心,论其根本,也是从孝悌而来,所以说“本立而道生”。

有一句话说“不孝父母,敬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那就是说,只有孝顺父母,敬神才会得到神的庇佑,甚至不必求神拜神,自然求神拜神所要的已经在里面了。

有一首诗说:“父母不亲谁是亲?不重父母重何人?汝若重他十六两,后世儿孙还一斤。”这里就谈到因果关系,现在我们竭尽身心孝养父母,将来我们的子 孙也会如同我们孝养父母那样来孝养我们,而子孙孝养我们的恐怕不只“还一斤”,而是还十斤、百斤以上。西洋也有一句话说:“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了,怎么能 够爱别人呢?”所以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是通于古今中外的一个“天之经,地之纬,民之行”的根本指南。

至善莫过于孝,孝道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灾难消除的度量衡,是维系世界和平的根本法则,孝道失则天下必失,孝道兴则天下必兴。如果人人做好孝道的本分事,世界不治则平,人心不教则善。

事父母几谏

第三,《论语o里仁第四》言: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几谏”是柔声、委婉地规谏,规劝父母的态度就应该这样。为什么?父母子女之情是一种天性、天理,在身份上,是儿女对父母,不是父母对儿女,也不是 国王对百官、上司对部下、老师对学生。同时,儿女对于父母的过错,都有一种深爱父母的心,希望父母向上、向善、成贤、成圣,所以规劝父母就应该守大体、有 分寸,和国王要求百官大臣、上司要求部下、老师要求学生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知道尽管父母听不进我们的话,可是我们对父母的敬爱一点也没有减少,对父母还是没有违抗,甚至为父母而忧心操劳 也不埋怨。这种不怨,是既无怨色,也无怨言,更无怨心,所谓“无怨无悔”。“劳而不怨”可说非常困难,因为不表现在脸色、语言上还容易,可是不抱怨在心中 就困难了,但是如果是一个真诚的孝子,他是可以做到这样的。

不行恩孝与畜生无异

第四,《观无量寿经》言: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第五,《观经疏o序分义》(《善导大师全集》第119页)言:

不行恩孝者,则与畜生无异也。

又父母者,世间福田之极也;

佛者,即是出世间福田之极也。

(73)净土宗也劝孝

第六,《大智度论》言:

知恩者,生大悲之根本,开善法之初门;

人所敬爱,名誉远闻;死得生天,终成佛道。

不知恩者,甚于畜生也。

“不行恩孝者,则与畜生无异也”:因为人为万物之灵,有灵性、有智慧,晓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恩德、什么是美好的行为;畜生没有这种智 慧,也无法接受这种教育。既然生而为人,可是不能行恩孝的话,岂不是跟畜生无异,甚至畜生不如?有句话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人子不能行恩 孝,等于不如羊、不如乌鸦。没有父亲母亲,就缺乏能生的因,也就没有所生的人,所以有父母才有我们;因为生而为人,才能学佛,才能靠人身而得度。追根究 本,都来自于父母,所以对父母就应该知恩、感恩、报恩。

“父母者,世间福田之极”:世间最高的善就是孝顺父母。

“佛者,即是出世间福田之极也”:出世间最高的善就是供养佛。

《四书》里面谈到孝的内容很多,佛经里谈到孝的经文更多,有一部叫做《父母恩重难报经》谈到父母的十大恩惠,我在《书信集》里也谈到,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体会父母对我们的恩。

世间有一种苦,只有女人知道,男人不知道,这是什么苦?就是生孩子的苦,所以俗话说“生有过,烧酒香;生没过,四块板”(台语)是不是?所以,佛教徒把自己的生日视为“母难日”,遇到母难日不是去吃喝庆祝,而是行善,在佛门中积功德,诵经、念佛、回向。

我出家不久的时候,在道场里看到一位师父这么做,让我印象深刻。出家人身上没有钱,三餐只是接受供养,只有寺院供佛的时候才会分发到水果。很巧的, 分发水果的某一天正是那位师父的母难日,他只有几个橘子而已,他就站在走廊旁边,等出家众回寮房一个一个经过的时候,就剥橘子说:“今天是末学的母难日, 请慈悲接受我的供养,希望天下的父母都能够增福、增德,早日离苦得乐。”我一看内心非常感动,不知不觉就很难过。

我也是从小读古文学长大的,尤其对《孝经》《四书》中有关孝的部分特别感动,所以这一次我就把有关孝顺的经文,扼要地列举一下。

戒以孝为宗

第七,《梵网经》言:

戒虽万行,以孝为宗。

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

第八,《优婆塞戒经》言: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不能供养父母师长,

是优婆塞,得失意罪。

《梵网经》有上下两卷,上卷讲大乘戒律,下卷说明四重、四十八轻的戒律。无论出家、在家,都应该遵守四重、四十八轻的戒律。

“宗”,就是以“所尊崇、所重”的为根本。

“戒虽万行,以孝为宗”:意指戒律条文虽然很多,可是重点在于孝,可见佛家非常重视孝道。在这里,孝有更广的含义,《梵网经》里面这么讲:“孝顺父 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意思就是说要推广孝顺之心、慈悲之心,把一切众生看成过去父母,看成未来诸佛,在消极方面,不杀、 不害众生,在积极方面,救度利益众生。

善之极莫大于孝

第九,《难报经》言:

左肩持父,右肩持母,

经历千年,便利背上,

犹不能报,父母之恩。

第十,《忍辱经》言:

善之极莫大于孝,恶之极莫大于不孝。

第十一,《大集经》言:

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

第十二,《四十二章经》言:

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矣,二亲最神也。

祭拜天地鬼神,为了什么?应该有两点:一、敬畏天地鬼神,希望他们不加害自己;二、祈求天地鬼神的保护,一方面消灾解难,一方面带来好运,事事如意。

可是佛陀也告诉我们:“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亲矣,二亲最神也”,父母比天地鬼神还要神,还要灵验。

最近我们书院外墙的电子广告牌上的法语是:“神明宿于正直之心。”神明在哪里?不在天上,也不在地祇,不在外面,而在我们心中,只要我们心存正气, 心存善念,自自然然就能够跟鬼神感通,自自然然善神就保佑我们。所以有一句话说:“天地无亲,唯与善人。”天之道不是你向他祈求他就给你,不是的,只要你 是善人、正人,自然天道就跟你在一起,不用向外祈求。

“百善孝为先”,我们行善,要先孝顺父母。为什么?因为天地鬼神最敬重孝子,以鬼来讲,鬼不敢害孝子,鬼看到孝子来,就会赶快跪下来;至于神,一定保护孝子。所以只要孝顺父母,我们不必祈求天地鬼神,自自然然得到天地鬼神的保佑,因为如是因如是果。

(73)净土宗也劝孝

第十三,《心地观经》言:

勤加修习孝养父母,

与供佛之福,等无差别。

第十四,《增一阿含经》言:

孝顺供养父母,功德果报,

与一生补处菩萨功德一等。

第十五,《宝藏经》言:

孝事父母,天主帝释,在汝家中;

孝养父母,大梵尊天,在汝家中;

孝敬父母,释迦文佛,在汝家中。

“大梵尊天”是色界天第三天的天主;“天主帝释”是忉利天的天主,这两位天主都是佛教的护法。

我们只要孝顺父母,释迦牟尼佛已在我们家中,拥护佛教的两位大天神也已在我们家中了,等于是不求而自来。

如果我们只是礼佛、敬佛,可是不孝顺父母,那就不是真正在礼佛、敬佛;进一步说,我们愿生极乐,称念弥陀,如果对父母不敬重、不尽心孝养、孝顺、孝敬,那真的是违背佛心了。

引导父母来念佛才是真正供养父母

第十六,《佛说孝子经》言:

亲之生子,怀胎十月,身为重病;

临生之日,母危父怖,其情难言。

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亲者,

虽为孝养,犹为不孝。

第十七,《不思议光菩萨所说经》言:

非饮食及宝,能报父母恩,

引导向正法,便为供二亲。

我们孝养父母,使他们物质无缺,使他们精神怡悦,甚至在这个世上做一些丰功伟业来光宗耀祖,使父母在世间有名望,这虽是儒家所重视的孝道,若以佛的 眼光来看,这样仍有不足,甚至是危险的,因为可能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而去杀生,取不应该取的、得不应该得的,这样岂不是让父母反而堕落?所以,只有导向正法 才是真正供养父母。

所谓“正法”,阿弥陀佛的救度法门是正法中的正法,所以应该引导父母来念佛,求生极乐,才是真正供养我们的父母。

第十八,莲池大师《竹窗随笔》言:

人子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孝也;

立身行道以显之,大孝也;

劝以念佛法门,俾得生净土,大孝之大孝也。

(73)净土宗也劝孝

第十九,有一首诗说:

子到英年亲白头,风光虽好夕阳流;

肥甘供养孝犹浅,要劝双亲净业修。

这一首诗也曾登在我们书院外墙的广告牌法语中。就是说我们到了壮年以后,我们的父母已经是年老白头了,虽然他可安享晚年、含饴弄孙,可是“夕阳无限 好,只是近黄昏”,我们再怎样把好东西给父母亲享用,这种孝还是浅孝,不是大孝;若能引导父母修净土法门、往生极乐,才是彻底真正大孝。

罪莫大于不孝

第二十,《孝顺训》言:

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

人于孝道无亏,言行微疵可略;

人于孝道有亏,功业盖世当谴!

不孝父母堕无间地狱。

第二十一,《父母恩重难报经》言:

不孝之人,身坏命终,

堕于阿鼻无间地狱,历劫受苦,无时暂歇。

第二十二,《地藏经o观众生业缘品第三》言:

若有众生,不孝父母,或至杀害,

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

二、敬田恩田之果报

下面略举十四个故事,让大家了解孝顺父母以及奉事三宝所获得的不可思议果报,以及不孝或不敬三宝所得的深重果报。

1.僧告杨黼,佛在家中

太和杨黼,辞亲入蜀,访无际大师。

遇一老僧,问所往。

黼曰:“访无际。”

僧曰:“见无际,不如见佛。”

黼曰:“佛安在?”

僧曰:“汝但归,见披衾倒屣者,即是也。”

黼遂回。一日,暮夜抵家,叩门。

其母闻声,甚喜,不及衫袜,遽披衾倒屣而出。

黼一见,感悟,自此竭力孝亲。

年八十,诵偈而逝。 (《感应类钞》)

杨黼受老僧开示,竭力孝亲这段典故,在唐湘清居士的《因果报应录》中也有引用,并且用白话把它翻译出来。我来念一遍:

杨黼,是安徽省太和县人。他感觉人生无常,立志修道,听说四川省无际大师的道行很高,为了亲近明师,他就辞别双亲,离开故乡,到四川去访师求道。

刚抵四川省境内,遇见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和尚,他向老和尚很恭敬地顶了一个礼。老和尚问他:“你从哪里来?到四川来做什么?”

他答道:“我从安徽省来,想到四川参访无际大师,修学佛法的大道。”

老和尚说:“你要见无际大师,那不如见佛。”

杨黼问:“我很想见佛,但不知佛在哪里,请老和尚指示我,好吗?”

老和尚说:“你赶快回家去,看到肩上披着大被、脚上倒穿鞋子的,那就是佛了。”

杨黼听了老和尚的话,深信不疑,就整理行装,雇舟返乡,在路上跋涉了一个多月,回家的那天,已是暮色苍茫,他敲着家中的大门,呼唤妈妈开门。他妈妈听到宝贝儿子回来了,欢喜得从床上跳起来,来不及穿衣服,只把棉被披在肩上,倒拖了鞋子,匆匆忙忙地出来开门,迎接爱儿。

杨黼看到披衾倒屣的妈妈,顿然觉悟父母才是活佛。从此以后,竭力孝顺双亲,在物质方面尽量使父母满足,在精神方面尽量使父母快乐。

后来杨黼享八十岁的高寿,临终时候,诵《金刚经》的四句偈,安详而逝。(取材自《德育古鉴》)

无际大师即希迁禅师,是唐朝时的一位禅宗大师,是禅宗鼎鼎有名的六祖慧能大师的弟子。当时他在四川弘扬禅法非常有名气。

真正孝顺的人,就如孔子说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古代是这样。当然现代的话或许不一样,因为古代没有汽车、飞机,没有电话、手机,也没 有电报,而且大陆很广大,一旦出了远门,什么时候能回来都不知道,甚至也可能再会无期。所以,孝顺的人不远游,如果要到远方去,也必定先告诉父母是到哪个 地方去,让父母能够关怀得到。

但是,对于一个学佛修行者来讲,为了了脱生死大事,即使再远的地方,他也要去寻访,所谓“千里访名师,万里求口诀”。

杨黼辞亲入蜀,当然这一去是生死未卜,何时回来、能否回来,是不可知的。他遇到一位老和尚,这位老和尚看起来是个有道高僧。所谓“人有善愿,天必从之;人有诚心,佛有感应;有福之人,可逢上智”,可说,杨黼求道的诚心,感动了佛菩萨显现一位老僧来为他指点修行的要妙。

守愚念佛、无诤念佛、老实念佛

这位老僧问他要到哪里去。以禅来讲的话,通常都不是以寻常的谈话来对答的,话中都蕴含着机锋转语,一方面在了解对方程度的高低,一方面也是在点拨对 方,使他能够契入禅法。所以,往往学禅的人,一见面就问:“你从何处来,要往何处去?”如果说“我从安徽来,要往四川去”,这样的回答是过不了关的;如果 说“我从来处来,要往去处去”,这样的回答就会吃棒喝,因为这样是依文解义,记问之学。如果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也过不了关,也要受棒喝的。

近代高僧广钦老和尚,临终之前说了一句话(台语):“无来无去,无代志。”等于是无来亦无去。他在这世间修行、度众九十五年的期间,他不感觉他自己有来过、有活过九十五年,这是他对本性、佛性的体会。

每一位众生都具有佛性,佛性是超越时间、空间,也超越我们的念头的。这个佛性是自己跟整个大宇宙合为一体,没有你我他,或善恶、亲疏、好坏这些差 别,甚至连分别也没有的。所以这种境界是唯证方知,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是没办法以语言来述说、解释清楚的,只有悟道的人,彼此扬眉瞬目、彼此默 契可以体会的。

就禅方面来讲,听几堂课,或者看几本语录,慧根比较明利的人,可能很快就能够领会宗趣了。可是这个仍不管用,为什么?因为他内心的贪嗔痴和无始劫以 来的业依旧还在。所以,永明禅师写了《四料简》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有禅就是已经大彻大悟了,可是如果不求生净土, 命终的时候,中阴身显现,过去的业力现前,就随业力而轮回去了。所以,修行还是要以修净土最为稳当,不但稳当,而且是当生成就,一世圆满的。

所以,我们不用好奇高攀其他法门,要“守愚念佛、无诤念佛、老实念佛”!即使自己很有智慧,很精进修行,也把自己看成一个愚愚笨笨,什么都不懂的人,而且不觉得自己在精进用功,还是感觉自己很懈怠、很拙劣、很惭愧。

敦伦尽分,全家念佛

这个老和尚事前对杨黼讲的披衾倒屣,居然跟杨黼后来看到的事实完全吻合。再怎样,一个人也不可能肩披着大被,倒穿着鞋子吧,可是这一幕景象那么真实地就呈现在他的眼前,如同老和尚所讲的,一点不差,非常灵验,当下他就有所领悟。

他领悟到什么呢?就是第三单元所引《大集经》的“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他领悟了,原来佛就在我们家中,而且跟我们非常的亲,每 天都在一起。所以,对一个念佛人来讲,如果好好地尽心孝敬父母,不但阿弥陀佛跟我们在一起,父亲佛、母亲佛也整天跟我们在一起。

当然,老和尚的用意是要他回家去好好敦伦尽分,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做一个在家人的模范,至于要学禅,对他来讲,太高攀了。

至于我们念佛人,就像我们“俗谛”所讲的,在敦伦尽分当中引导亲人念佛,跟我们同生极乐世界,这样的话,不但是跟佛永远在一起,家人团聚在一起,而且本身也能够成佛,让人家来亲近,也能够广度所有众生。

所以,如果是在家众,就安分守己,奉公守法,为世良民,专一念佛,全家成为念佛的佛化家庭,全家求生极乐世界,作为在家学佛的典范,引导一方。

2.孝妇生天,阎王恭送

这是印象中的一个典故,出处在哪里,一时找不到,它的大意是说:

有一个人很有学问、人品,每隔几天必须到阴间代理判官职务。他到阴间没有固定时间,有时白天,有时晚上,只要有事,就要下去。他下去以后身体或者躺在床铺上,或者靠在椅子上,好像入睡一样。一直到他阴间的事情办完,就会自然地醒过来。

有一天,他和朋友在叙谈聊天,突然间就说:“请你等一会儿,我有事必须先离开。”话一说完,就立刻睡着了。这位朋友本来就知道他有阴间的职务,所以就在一旁静静地等他。

没多久他就醒过来,朋友就问:“这一次怎么这么快?”

他就回答说:“这一次不是去办案,而是一位孝妇要生天,从阎罗王以下的都要去恭送。这位孝妇是年轻守寡,没有儿女,也没有其他亲戚,只有她的婆婆跟 她相依为命。这位媳妇非常孝顺,因为家庭贫穷,只好当乞丐过活,如果讨到好吃的东西,一定先让婆婆食用,假若当天所讨的东西不够两个人吃,一定宁可自己挨 饿,让婆婆吃饱。她的婆婆去世,也尽心尽力办理后事。今天这位孝妇寿命到了,死在郊外,她的神识生天,所以我们去恭送。”

那位朋友好奇,就跑到郊外去看,果然有一位妇女死在郊外。

由此可知,孝顺所得福报非常大,能够上生天堂。有句话说“生天自有生天业,未必求仙便得仙”,要生天的话,要圆满十善功德;要求仙的话,也要有大修行。所以,要生天、要登仙品,都是非常不容易的。往往要成仙,要经过好几世,经过很久的修行。

可是只有一件很容易,当生就可以达到,就是孝顺,孝顺就可以生天。

当然,这是以一般世间法来讲,一般世间法能够生天就已经是最高的境界了。但以佛法来讲,当然不究竟。所谓“求天不生天”,也就是说,累积人跟天的福 报,可是不求生天,而是回向众生、回向菩提、回向将来成就佛果,当然这是就圣道门来讲的。如果就净土门来讲,如果懂得把孝顺的功德回向极乐世界,那么以九 品往生阶位来讲的话,至少是中品下生,当然这是就自力回向来讲。以我们他力念佛来讲的话,是超越九品的:因为这句万德洪名的功德不但超越中品下生,也超越 上品上生,是横超品位阶级的。

念佛人自然行孝

关于孝顺,我们念佛人的心应该怎么样呢?是感念佛恩、随顺佛心来行孝道,自自然然的,不以为自己是在行孝道,也不以为行孝是为了能够生天,都不是!所谓“体如而行,即是不行”,体会佛心、随顺佛心去做,这个敦伦尽分的人品是行而不行,不觉得自己在做这些功用。

3.孝妇念佛,易度宿冤

李村有农家妇,每早晚出馌,辄见女子随左右,问同行者则不见,意大恐怖。后乃渐随至家。然恒在院中,或在墙隅,不入寝室。妇逼视,即却走;妇返,即仍前。知为怨怼,因遥问之。

女子曰:“汝前生与我,皆贵家妾,汝妒我宠,以奸盗诬我,致幽死。今来取偿。讵汝今生事姑孝,恒为善神所护,我不能近,故日日相随。揆度事势,万万无可相报理,汝倘作道场度我,我得转轮,即亦解冤矣。”妇辞以贫,女子曰:“汝贫非虚语,能发心念诵佛号万声,亦可度我。”

问:“此安得能度鬼?”

曰:“忠臣孝子,诚感神明,一诵佛号,则声闻三界,故其力与经忏等。汝是孝妇,知必应也。”

妇如所说,发念持诵,每诵一声,则见女子一拜,至满万声,女子不见矣。此事故老时说之。知笃志事亲,胜信心礼佛。(《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二》)

这个故事大家应该可以理解。

“每早晚出馌”:以前农业时代,家人白天都到田里工作,家里的妇女就必须煮饭、带饭到田里给亲人用,大家都知道、看过吗?我小时候,我父亲都到田里工作,我母亲就煮饭送菜,我也被妈妈牵着小手一起到田里去。

“辄见女子随左右”:妇人往往看见一位女子跟随在她左右,只有她看到,别人看不到,她就很恐慌。本来只在外面,逐渐地就跟随到家里来,不过都在院 中,或在墙边角落,不敢进来,更不敢登堂入室。如果用眼睛逼视她,她转身就离开,如果不看着她,她又接近过来。这时候,她就知道对方不怀好意,应该是过去 世的冤家,所以就远远地问她,对方就回答:“你跟我前辈子是富贵人家的妾,但是你嫉妒我,以不实的奸、盗这两件罪名污蔑我,致使我含冤去世,今来取偿。” 由此可知对方的冤屈非常深重,因为奸、盗对一个古代的女人来讲,是非常不名誉的指控,如果是事实还好,可是完全不是事实,对方因此含怨而死。往往含怨深, 就会生生世世相随不舍,直到讨完债之后,才会彼此了结,因此,往往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无穷无尽。

以前我也曾问过大家,哪种人永远不会离开我们?有两个,一个是阿弥陀佛,他对念佛人摄取不舍,一个就是我们的冤家债主。而生生世世以来我们的冤家债 主太多太多了,只是有的出生为人,或者堕落地狱,所以不能跟随我们,如果生在鬼道的话,那肯定会找上门来的。所以,一个人临终的时候,正是他的冤家讨债的 绝佳机缘,往往亲自来讨债或者变现我们的亲人来牵引我们去堕落。

“汝今生侍姑孝,恒为善神所护,我不能近”:孝顺的人一定有善神来保护。所以,我们想要获得善神保护,只要我们心存孝敬,平常对父母如实尽孝,自然 有善神保护。不然的话,一个人能够获得善神保护,必须是善人或者有三皈依、受五戒,或是修行人,其中以念佛人获得最多的保护。凡是忠孝节义的人,一定有善 神在保护他,一旦有善神保护,即使有冤家现前,也暂时不能接近,不能讨债,所以那位女子就说:“揆度事势,万万无可相报理。”

不过,她也懂得佛法,晓得必须靠佛法,才能了断这一些冤孽,所以就请这位孝妇做法会。对方说家里穷,没有钱做法会,那位女子就跟她说:“你可以念佛来超度我。”

她就问:“念佛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只是声音而已,跟讲话没有差别,难道这样也跟经忏法会具有同样超度鬼魂的功能,化解冤结吗?”

这位女子就说:“忠臣孝子那种纯厚的存心,能够感动天地神明,一旦念佛的话,这句佛号也会随着忠臣孝子的诚心声闻三界,所以这种功能效用与经忏相等。你是一位孝顺的媳妇,所以我知道你念佛必定能获得感应,必定能化解我们的冤结,必定能够超度我出离这个苦趣。”

所以,她就依女子所说念佛,每念一声佛号,就看见那位女子拜了一拜,念了万声,那应该是拜了一万拜。从此那位女子再也没有出现了,可知已经被超度了。

其实念佛只要诚心,不管忠臣孝子或是一般人士,都可声闻三界。因为这句佛号本来就充满整个大宇宙,所以,只要专一、专心地一向念这句弥陀名号,我们 凡夫卑微渺小的心也跟随这句名号扩散到整个大宇宙,而且念佛不但容易做到,功能也比经忏法会还高超。所以,念佛方法容易、功德殊胜。至于念一万声,拜一万 拜,未必要这么多,只要至诚恳切,几声佛号便可化解怨怼,获得超度。

“知笃志事亲,胜信心礼佛”:这个故事记录在《阅微草堂笔记》,这本书是清朝文人纪晓岚所写的,他本人没有学佛,他的著作目的是规恶劝善,所以他说 “笃志事亲,胜信心礼佛”。其实“笃志事亲”最高的果报是生天,但天是六道之一,还在六道轮回里面,是不究竟的。如果能“信心礼佛”,进而求生净土,那就 是出世之善,不但超越三界六道轮回,而且往生成佛,将来能够广度众生。

尤其是这句弥陀名号,“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这句名号是阿弥陀佛成佛功德的结晶,阿弥陀佛把他成佛的所有功德白白送给我们因地的凡夫,不假其他的 心境、修行,不必做经忏或参禅、观想等等这些法门,就能够具足脱离三界、往生成佛的功德,所以,这句弥陀名号是果地觉的功德,所以说“以果地觉,为因地 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4.不孝之罪,不通忏悔

沛国民张法义,务本力耕,常恐有过,吁天忏悔。既老而病,恍然至阴府。主者示以黑簿,簿中列义所作罪目,皆已勾除;唯余一事不勾,视之,乃义少时, 父遣刈麦,瞪目而拒父,微有谇语,以此不赦。盖天律不孝之罪,最为深重,不易忏悔故也。义苏,以此切诫后人。(《感应类钞》)(可参考《冥报记》卷下o五 二o张法义)

张法义每旦,告天谢过。忽被摄入冥,示以黑簿;簿中罪恶,皆已勾除,唯余一事,乃义少时,因父责,张目反顾其父。始知不孝之罪,不通忏悔也。 (《感应篇汇编o忠孝》)

这两段都讲同一件事,前一段不易明白,后一段比较简短,容易明白。

张法义是个农民,“务本力耕”,可是他很有去恶行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心,每天早上向天忏悔他的过失。后来老迈生病,恍恍惚惚来到阴府,阴府 执事就拿黑簿给他看。黑簿是记载罪恶的簿,作恶是记在黑簿,行善记录在红簿。里面列举了他一生所造的罪,且每一条都被勾除了,只有一条没有被勾,一看,原 来是年少时父亲要他去刈麦,他不遵从,不遵从便罢,而且还用眼睛瞪父亲,还说了一些违抗的话,就这一件小时候无知对他父亲不孝的事,不被勾销掉。所以说 “不孝之罪,不通忏悔”,表示其他罪可以用忏悔来消除,不孝之罪则不行。

所谓“弥天大罪,当不得一个悔字”“上天不咎悔过之人”,但如果是不孝的话,就不能以忏悔来消除,可见孝的果报很大,不孝的罪过惩罚也非常严厉。

真诚忏悔,时刻检讨自己

佛教也好,一般的修行也好,都很重视忏悔,儒家就有所谓“一日三省吾身”,佛门里做早晚课,每一天都要念“忏悔文”,也要念“发愿文”。

佛门的忏悔仪式有对人忏悔,就是对我们所侵犯的人忏悔,请他原谅;也有对僧众忏悔,也有对佛忏悔;有向一个人忏悔,有向两个人忏悔,也有向四个人忏 悔,乃至向二十个出家众忏悔。为什么?因为修行就是要“随缘消旧业,切莫造新殃”。如果我们得罪了对方,不求对方原谅,那么这个罪永远都存在,将来一定要 受果报的,这就是:

假使百千劫,所做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修行人很重视忏悔。

所以,我们同修莲友尽量要坦诚,如果自己做的某件事情使对方不愉快,就应该坦诚地向对方道歉,请他原谅,不要推诿,不要掩盖,不要找理由。

《书信集》引用了一段话说:

诿罪掠功小人事,掩罪夸功众人事,

让美归功君子事,分怨共过盛德事。

我们应常检讨,自己是否是诿罪掠功的小人?

当然,学佛人或一般人应该不会掠功,但往往会诿罪给别人,不然就会掩罪夸功,可说掩罪夸功是最平常的。

我们检讨,自己往往是一个掩罪夸功的人,自己在言行方面有了过失、有了缺陷,尽量掩盖,不让别人知道,即使别人知道了、冒犯了别人,也尽量找理由来掩饰;有一点小小成果,有一分二分,就会说成五分六分,甚至九分十分。

所以,我们学佛修行人就应该时刻检讨自己,是不是在“掩罪夸功”,还是在“夸罪掩功”?

其实一个修行人应该是“夸罪掩功”的,为什么?把自己的错误缺失显露出来,让人家知道,可以消业障,也可以警惕自己;如果一直掩盖,那真是业障深重。自己有功劳有成就,要尽量掩盖,不要夸耀出来,这个都是增德消业最好的良方。

念念称名常忏悔

当然,我们念佛本身就是在忏悔,因为这句佛号具有无上的功德,所以念这句佛号能够消我们深重的罪业,因此善导大师就说:

念念称名常忏悔。

我们二六时中,不论行住坐卧,都念念称名,念念不舍,可见念佛人是个永远都在忏悔的人。

不过,虽然念佛确实能够消我们的罪业,但我们也必须至诚反省发露,尽量不要掩盖,不然的话就会像右手扫地、左手洒灰尘一般的不智。

以为没人知,冥冥有记录

张法义这件不孝之罪还被记录着,所以阴间的执事就拿黑簿给他看。我们在阳间所做的事情,有时候并没有人知道,可是依然点点滴滴都被记录下来了,所以 有一句话说:“人间所做事,居心之邪正,以为没人知,冥冥有记录。”又说:“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真的就是如此,不只有形的言语行 为会被记录下来,即使是无形的起心动念也会被记录下来。当然,起心动念如果是一般微细的妄想杂念还无妨,如果是很深重的念头,就会被点点滴滴地记录下来, 还是有果报的。

注重修心,从善如流

所以,我们学佛修行、念佛的人要注重修心,因为一切的言语行为都是从心推动出来的,就像我们之所以来佛堂念佛、研究法义,就是因为有这个殷切的心才会驱使自己开车、坐车、走路来到这里。

同时,学佛的人若能尽量做到“宗风”里所讲的“谦卑柔和”,随顺他人,不与人争,与人为善,从善如流,那就更好了。《法华经》里有一位常不轻菩萨, 他每看到一个人都立刻顶礼恭敬,而且赞叹对方说:“你们都有佛性,都是未来之佛,我不敢轻慢你们,我向你们顶礼,顶礼未来佛。”

5.供佛一笠,生为帝王

志公答曰:“我皇前世,是个樵夫,只因上山砍柴,遇见山间,灵坛古庙,庵宇朽烂,惟有古佛一尊,雨淋日晒,无人侍奉,汝自发起善心,将己头上箬笠一 个,遮盖佛身。佛以天眼观见有此善心,赞言:‘善哉善哉,贫苦布施,甚为稀有。汝于来世,当作上人。’是故今生,得此福报也。”又“偈曰:若要开通佛法 门,殷勤供佛及斋僧……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 (《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经》)

梁武帝问他的国师志公和尚说:“我过去世修了什么福报,今生才能当皇帝、管山河呢?”

志公和尚回答说:“我皇这世是皇帝,可是前一世是一个砍柴的樵夫,不过很有福报的是,在山中看到一尊古佛被雨淋日晒,你一心只想为佛,没有顾虑到自 己,看重佛过于看重自己(箬笠盖在佛的头上,从此自己就要受日晒受雨淋,因为贫穷,没有钱买箬笠),所以这分心非常殷重,这就是贫穷布施甚为稀有。”

一般情形,如果我们为别人,别人也会为我们,何况我们为佛,佛更会为我们,赐给我们很大的福报。虽然佛陀已入涅槃、不在人世间了,可是佛像所在之 处,等同佛在。他所供养的是佛,佛是天中天、圣中圣,佛的福报、智慧、慈悲、愿力、威神都是大宇宙中最高无上、最尊第一的,能够遇到佛而供养佛,当然福报 是最大的,就像前面所讲的佛为大福田、最胜福田。

一个很有钱的人,布施了一顶斗笠,甚至盖了一间寺院,他所得的福报未必那么大。可是梁武帝前世是樵夫,是个贫穷困苦的人,他所布施的胜过一些富有人所布施的,所以这辈子就生为皇帝,这是佛陀灭后的有名故事。

6.贫女一灯,胜富千灯

佛陀时代也有“贫女一灯”这则有名的故事。就是有一位贫穷困苦、当乞丐,衣不能御寒、讨饭不能得饱的老妇女,看到国王、大臣,甚至一般百姓都在殷勤 诚恳地供养三宝,有的点灯,有的供斋饭。她一看,深有感触,叹道:“唉呀!我就是过去世没有布施,所以这一世才这么贫困。”所以她就很想布施,点灯供佛, 照亮祇园精舍。可是没有钱,只好去乞讨。从早乞到晚,好不容易讨到一毛钱,就拿去买灯油供佛。老板问她:“你一毛钱买的油只有一点点,你要做什么用呢?” 她就把心情告诉老板,老板非常同情她,也非常赞叹她,就随喜的加倍给她一些油,让她可以勉强点亮一盏灯。她就以这些油来点灯供佛,供养精舍,同时发了一个 很深重的誓愿说:“希望以这盏灯供佛的功德,能使我将来得到大智慧,照耀大众,使大众离开贪嗔痴的愚暗。”结果这盏灯照得非常明亮。

第二天天亮了,值班的就是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他看所有灯都灭了,就来收拾这些灯具,可是只有一盏灯一直很明亮而且灯柱都没有损失,好像刚点燃的 一样,他用手要把灯挥灭,可是挥不熄,再用袈裟大力挥,也灭不掉。这时佛陀看到了,就对目犍连尊者说:“这盏灯不是以你声闻的力量可以熄灭的,因为供养这 盏灯的主人所发的心非常广大,即使你用四大海的水也浇不熄,即使用山中的大风也吹不灭。”

这时候,这位贫女也来到佛前,向佛陀顶礼,当下佛陀就为她授记,说她在二十劫之后能够成佛,佛名为“灯明佛”。

这位贫困的女人所布施的这一盏小灯,胜过当时的阿阇世王,胜过百臣,胜过所有布施的灯,为什么?这盏灯是贫女所有的财产,她是以她所有的财产发了殷重的愿,而且是为众生而发,所以贫女一灯胜过富者千灯。

7.供佛一饭,生为帝王

宋武帝始登位,梦一道人,提钵就乞,因而言曰:“君于前世,施维卫佛(即毗婆尸佛)一钵之饭,今居此位。”帝遣问严公,征其虚实。严公即送七佛经呈闻。(《弘明集》)

所谓“三劫千佛”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个大劫,过去庄严劫,现在贤劫,未来星宿劫,各有一千尊佛出世。毗婆尸佛就是过去庄严劫中出现的一尊佛,在九十一劫之前出世,也是过去七佛的第一位佛,第七位佛就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贤劫的第四尊佛)。

毗婆尸佛是九十一劫前出世的佛,南朝宋武帝在九十一劫之前,以一钵饭供养毗婆尸佛,九十一劫之后福报成熟了,就生为帝王。所以,如果能够很有福报地供养到佛的话,他未来的福报就非常的大。所以《大经》说:“若有慈敬于佛者,甚为大善。天下久久,乃复有佛。”

学佛不求人天福报

当然,就如同刚才所讲的,学佛的人求天不生天,以圣道法门来讲,是希望生生世世都生而为人,为人不生天;为人也不当皇帝、宰相、大臣,而是要出家,然后能够一闻千悟,得百千陀罗尼,广度众生,这是一般圣道门的修行者所盼望的。

我们净土法门念佛的目的,是希望今生就往生极乐世界,而不希望有下辈子。我们看他在九十一劫以前供佛一钵饭,九十一劫直到现在,这段时间他到哪里去 了呢?他是不是这九十一劫中一直生在天上,天福尽了下到人间还享受帝王的福报呢?还是曾经堕落过三恶道?不得而知,但今生为王,忧国忧民,甚至忧名利权 位,也可说“有苦难言”。

轮回难脱,珍惜佛缘

有句话说“七佛以来犹为蚁子,八万劫后未脱鸽身”,就是说,当舍利弗在帮忙建设祇园精舍时,看到地上有蚂蚁,以神通观察,知道这些蚂蚁是七佛以来, 也就是九十一劫以来都生为蚂蚁,没有离开蚂蚁之身;同样在九十一劫以后也仍然是蚂蚁。又,佛以神通观察一只鸽子,八万劫以来是鸽子,八万劫以后还是鸽子。 你看这是多么的悲惨!所谓“一失人身,万劫难复”。

我们也是一样,我们七佛以来、九十一劫以来,还是没有离开三界六道轮回。人在六道轮回当中,很可能会堕落畜生道,一旦堕落畜生道,可说是万劫难复 ——这是对没有学佛、没有念佛的人来讲,他以后还会继续轮回下去。我们既然今生有缘能学佛,就应好好检讨自己,现在还没有往生极乐,也没有修成正果,就可 以知道以往九十一劫以来,我们也都是在六道里面造罪造业,受尽无边痛苦的轮回,所以,看到这些典故就应该反观自身,想到轮回可怕,轮回难脱,一旦遇到可以 解脱的法门,就要珍惜、把握!

8.出佛身血,生身入狱

善导大师《观经疏o序分义》言:“提婆恶性,为人凶猛,虽复出家,恒常妒佛。”

提婆屡欲害佛:曾于山上投下大石,被山神接着余处,碎石伤足,实时出血。又放狂象,欲害释尊,被佛降伏。又于十指爪中置毒,欲由礼佛足而伤佛;然未 至佛所,狱火烧身,生身入狱。 (据《大唐西域记》卷六,室罗伐悉底国条载,玄奘曾于祇园精舍废址之东,得见提婆生身堕于地狱之大坑)

《增一阿含经o卷四七o第九经》如是言:

尔时,地中有大火风起生,绕提婆达多身。尔时,提婆达多为火所烧,便发悔心于如来所,正欲称“南无佛”,然不究竟,适得称“南无”,便入地狱……

佛告阿难:此人在地狱中,经历一大劫……

佛告阿难:提婆达多从地狱终,生善处天上,经历六十劫中,不堕三恶趣。往来天、人,最后受身,当剃除须发,着三法衣,以信坚固,出家学道,成辟支 佛,名曰“南无”……佛告阿难:弹指之顷发善意,其福难喻,何况提婆达多博古明今,多所诵习,总持诸法,所闻不忘。计彼提婆达多昔所怨仇,起杀害心,向于 如来;复由曩昔因缘报故,有喜悦心,向于如来,由此因缘报故,六十劫中不堕三恶趣。复由提婆达多,最后命终之时,起和悦心,称南无故,后作辟支佛,名曰 “南无”。

这是从三个地方引用三段文,来互相补充说明“提婆出佛身血,生身堕入地狱”的典故。

提婆达多由于出佛身血的缘故,所以生身堕落地狱受一大劫之苦。提婆达多生身堕落地狱留有一个洞,玄奘大师求道于印度时,曾经还看过这个堕入地狱的坑洞,民国七十三年(公元1984)底,我也曾随团到印度朝圣,到祇园精舍也刻意要找这个洞,但是已经被填满,找不到了。

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由于最后提婆达多狱火来到身上时,就向着佛陀的方向忏悔,所以离开地狱后六十劫不会再堕落三恶道。同时,由于当要断气 时,他想称念“南无佛”把自己的身心性命皈投依靠佛,可是只念到“南无”二字,第三字没有完全念完,当下就堕落地狱了,但也因为最后念了“南无”二字,所 以最后他也会有福报出家而成为辟支佛。

我们一生一向专称佛中之王的阿弥陀佛,所以我们不需要等到六十劫之后,今生今世就可往生极乐净土,就能够在极乐净土快速成佛。到底有多快速呢?随大 家的心量,你认为有多快就多快。其实弥陀功德不可思议,何况这个法门是弥陀救度的法门,是弥陀主动积极来救度我们,而且功德圆满无缺的,不只是我们单方求 佛救我们而已。

——摘自慧净法师《第十八愿讲话》

(73)净土宗也劝孝

相关文章

  • (73)净土宗也劝孝

    一、内外典劝孝之文 “内外典”,“内典”指佛教经典,“外典”是指佛教以外的典籍。 前面已讲过五逆、三田的内涵及果报...

  • 劝孝

    清明时节泪纷纷, 捶胸顿足哭先人。 年少不知父母苦, 晚年也做墓中魂!

  • 劝孝谣

    千般苦,万般苦,为了儿女苦多年 不舍吃,不舍穿,风风雨雨多艰难 苦和累,说不完,一生坎坷多心酸 儿和女,放心间,奔...

  • 劝孝《诗》

    腹中麻雀枝头鸟 弯弯老树明日枣 养儿育女不图报 积德行孝须趁早

  • 劝孝良言

    十月怀胎娘遭难,坐不稳来睡不安。 儿在娘腹未分娩,肚内疼痛实可怜。 一时临盆将儿产,娘命如到鬼门关。 儿落地时娘落...

  • 劝孝歌

    《劝孝歌》是清末徐熙创作的一篇诗歌。父母皆艰辛,尤以母为笃。胎婴未成人,十月怀母腹。渴饮母之血,饥食母之肉。儿身将...

  • 家庭六大劝

    一劝世人孝为本,万金难买父母恩,为人不把二老孝,世上你算什么人。 二劝媳妇孝公婆,孝敬公婆好处多,给你看门又干活,...

  • 读经典丨百善孝为先

    “父而慈焉,子而孝焉,吾良知所好也。”——王阳明 中国有首名为《劝孝歌》的古诗:“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语言虽...

  • ID1686、ID1687、ID1688《世说新语》人物定位分布

    原文: 73谢太傅谓王孝伯@:“刘尹亦奇自知②,然不言胜长史③” 译文: 谢太傅(安)对王孝伯(恭)说:“刘尹(谈...

  • 快速修福报的十种方法

    第一、孝亲 百善孝为先,所以孝亲为修福第一要务,人间第一福德。文昌帝君曾作《元旦劝孝文》称孝为人间第一事,舍此一事...

网友评论

  • 小小小念佛人:净土乃大乘法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解救一切轮回众生,如何不是大孝,善根福德缺一不可。
    光明日记:@怎一个缘字了得 南无阿弥陀佛🙏🙏🙏

本文标题:(73)净土宗也劝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uoc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