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大尉说说读书用力学习毕淑敏的心灵文
《毕淑敏:我们走过那么多旅途,不过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毕淑敏:我们走过那么多旅途,不过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者: 大尉说说 | 来源:发表于2017-05-27 12:11 被阅读184次

著名作家毕淑敏近年漫游全球各大洲,写作了许多深度人文游记。她如何看待写作与旅行的关系?今晚特别推荐毕淑敏随笔与访谈。同时推荐储福金“棋语系列”小说之《棋语·靠》,并回顾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小说月报》2015年10期候选篇目。

《小说月报》2017年3期最新面世,新刊精彩,敬请期待。参与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小说月报》优秀篇目评选,可回复关键词“投票”或点击下拉菜单“投票通道”

作家毕淑敏

毕淑敏经典作品集《阿里》,收入小说《不会变形的金刚》《阿里》《女人之约》《原始股》《翻浆》《藏红花》等

我们走过那么多旅途,

不过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文│毕淑敏

由于工作的关系,常常旅行。旅行比居家的时候辛苦,这是不消说的。中国有句古话——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说的就是这份不易。但时间长了,待在家里,筋骨锈了,就会生出一份隐隐的焦灼,迫不及待地想到外面走走去。

是什么诱惑着我们放弃安宁和舒适,离开温暖的家,在某一个清晨或是深夜毅然到遥远的他乡去了呢?

当然,很多时候,是为了谋生,为了无法推卸的责任和理由。但是,随着温饱的解决,我们越来越多自觉自愿地选择了——人在旅途。

一次,我应邀到国外访问。在规定的活动完结之后,主人很热情地让我挑选一个完全自由的项目,以便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国家。我想了想,提笔写下了:“乘坐火车或是长途汽车,在大地上旅行。”主人看了看那张纸说:“好,我们很乐意满足您的要求。只是,您的目的地是哪里呢?您究竟要到哪里去呢?”

我说:“没有目的地,不到哪里去。坐着车在土地上行走,就是目的,就是一切了。”

我固执地认为,要真正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块土地、一处山水,你必得独自漫游。

旅行使我们谦虚。飞驰的速度,变换的风景,奇异的遭遇,萍逢的客人……这一切旅途中可能发生的事件,强烈地超出了我们已知的范畴,以一种陌生和挑战的姿态,敦促我们警醒,唤起我们的好奇。在我们被琐碎磨损的生命里,张扬起绿色的旗帜;在我们被刻板疲惫的生活中,注入新鲜的活力。

久久的蜗居,易使我们的视野狭小、胸怀逼仄、肌力减弱、肺廓扁平……这个时候,收拾好行囊,辞别了亲人,踏上旅途吧!珍惜旅途吧!火车上那些不眠的夜晚,凭窗而立,看铁轨旁一盏盏路灯,闪着紫蓝色的光芒,倏忽而逝,许多记忆幽灵般地复活了。

人们常常在旅途中,猛地想起湮灭许久的往事,忆起许多故人的音容笑貌。旅行好像是一种溶剂,溶化了尘封的盖子,如烟的温情就升腾出来了。

人们常常在旅途中,向相识才几小时的旅伴倾诉衷肠,彼此那样深刻地走入了对方的精神架构。我甚至知道几位青年,竟这样找到了自己的终身伴侣。

有人把这些解释为——旅途使人们亲近,是因为没有利害关系。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正是因为同乘一列车、同渡一条船,才使我们如此亲密。旅行使人性中温暖的那些因子弥散开来。

旅途也有困厄和风雨、艰难和险恶。但是,这不会阻止真正的旅行者的脚步。旅行正是以一种充满未知的魅力,激起人们不倦的向往。

旅行让我们变得谦虚,也让我们更加相信美好,愿你也有一场触及灵魂的美妙旅程。

毕淑敏:去中南美洲的初心,源自我的少年时代

什么时候起念做某事、把它完成至何种程度,都是有缘由的。这个缘由,都是你或先人的记忆在某一瞬间神奇复活使然。也许是早年间不经意的一个眼瞟,也许是某个重要或不重要的人物的一句有心或无心之话,也许是一本书一出戏一张画一首歌的触发……总之,电光石火,微妙迅捷。一支宝剑就此砰然坠落,你便在心灵之舟刻下痕迹。千万里掠过,风平浪静夜深人静万籁寂静……总之是静谧时刻,船只泊靠,你便会按照当初刻下的印记,纵身一跳,潜水去寻找遗失的宝剑。

在现实中,你当然是再也找不到那支寒光闪闪的宝剑了,但在你的人生中,可以打造一柄类似的复制品,你可以挥动它穿越起舞。简言之,个人脑海中储存的独特记忆,还有祖先们无偿馈赠的集体无意识,如同嘀嗒作响的定时炸弹,不定在哪一瞬间,骤然引爆,直接炸出你的一个选择……

去中南美洲的初心,源自我的少年时代。

五十多年前,我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天的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附属学校。学校共设有西班牙语、英语、俄语和法语四个语种。1965年,我考入此校,入的是初中部俄语班。由于各语种的女生人数太少,便混住在一起。大家共用一个盥洗室,早上见面用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和俄语乱打招呼,互问早上好。某天我午休时打完球洗头,看到一学西班牙语的小女生,嘴巴里含着一口水,对着水龙头,仰脖漱口。等我胡噜完乱糟糟的湿发,女生满满一口水还未吐尽,咕噜咕噜吐着水泡。定睛一瞅,原来她并非漱口,而是在练西语发音。

那时我们初入学,各语种都要从外语基本功练起。我只知俄语中有大舌颤音,却不知西班牙语也有这等邪恶嗜好。感谢我父母的遗传,让我能够用舌头不太困难地发出这个中文中没有的俄语怪声。该西班牙语女同学似无此等好运气,鼓着腮帮子,前仰后合地咕噜着,简直到了呕吐的地步,那个音还是阴险地躲在她口舌间,不肯露头。

我看她眼珠都憋红了,实在不落忍,搭讪道,你学西语的?

她口中有水,困难地点点头。脸腮边的头发绺,被嘴角溅出来的水濡湿了,贴在颊上,像一个美丽的小青衣。

我说,西语里也有这个奇怪的音?

小青衣好歹把水吐了出来,咻咻道,是啊,真倒霉,我就是发不出这个音。

我说,看你这么受罪,真是辛苦。实在发不出来,就凑合一下蒙混过去,我就不相信西班牙人会听不懂。咱国的普通话有很多人说得一点不标准,五湖四海地照样用,不耽误事。

小青衣摇摇头对我说,这个音发不好,对西班牙语的流畅优美大有影响。

老师说,西班牙语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用它可以与上帝对话。

我一时愣怔,自惭形秽无言以对。那个时代已经开始反修防修,苏联成了反面教材。我们学俄语的,一直被引导要用语言做斗争武器。从来没有哪位老师跟我们说过这个语言美不美的问题,更不敢说什么和上帝交谈之类的话。我一直设想我首次使用俄语和苏联人面对面交流,是在战场上大喊“缴枪不杀”。

好不容易从自卑中缓过神,我安慰说,我们俄语班也有人发不出这个音,含着水练了几天之后,就好多了。

小青衣告诉我说,西班牙语比英语要科学,不用音标。每个字母只有一个发音,单纯明朗,比较押韵,有节奏感,优美动听。不像英语,一个字母在开闭音节里,会有不同的变音,十分狡猾。此时小青衣的苦练已初见成效,能凑合着发出类乎“德拉忑”的音,口中的水也渐渐不必含得满满当当。

这让我对西班牙语生出了好奇和倾慕。不过这好印象并没有持续多久,就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停课闹革命了。再后来,我们分赴农村边疆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不知小青衣最终可练出了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语?舌音可发得婉转清晰?她后来有没有成为百里挑一的女外交官,我不知道。我们学俄语的这帮人,几乎没有一个人进入外交界,倒是千真万确的。我最终去了西藏当了边防军,学会了用印地语大声喊“缴枪不杀”。

世界上的语言一共有多少种呢?

有说七千多种的,也有说五千多种的。取个折中数吧,世界上的语言一共有六千余种(请真正的语言学家原谅我的无知与无畏)。与多达六千种五花八门的语言相比,中国人使用的是一个大语种系列,真是托老祖宗的福气。

刨去汉语不表,当今中国流行一种说法:

“除了英语以外,其他的语言都是小语种。”

不知道这说法起于何时,也不知是什么人发明的。我私下里恶毒揣测——是英国人自己创造出来的吧?依稀透出往日“日不落帝国”的傲慢。英国人这样说说就罢了,骨子里是高度自恋,不过我们为什么要按照他人口径,人云亦云?

为西班牙语抱不平。它属于印欧语系罗曼语族西罗曼语支,按照第一语言使用者数量排名,约有4亿人把它当作母语,为世界第二大语言,仅次于汉语。注意啊,指的是母语,所以英语要甘拜下风。根据2014年6月的统计,西班牙语在语言总使用人数中的排名,为世界第五。

如果把语言比作一个人,西班牙语的辈分挺高,算是语言界的高祖了。

公元前218年,罗马人入侵伊比利亚半岛,他们当时所使用的拉丁语,就在该地区流行开来。到了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崩溃,拉丁语逐渐分化。流传于民间的通俗拉丁语,分崩离析地演变为诸种语言,其中一个分支即变成了西班牙语。所以至今西班牙语中的大部分词语源自拉丁语。

16世纪时,哥伦布的船帆在美洲迎风张满,西班牙语随着殖民者的脚步流布各地,北美、中美以及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国家使用的西班牙语即滥觞于此。

西班牙人的航船有去有回,返回本土时,除了载着掠夺来的黄金白银,还带回了与当地土著居民混血后的儿女,当然还有家室们混合杂糅的语言。于是,在西班牙语本来就不纯粹的脉管中,又融入了色彩斑斓的诸多语言颗粒。

西班牙语不但历史悠久,且长盛不衰。它现在是非洲联盟、欧洲联盟和联合国的官方语言之一。在美国,也有超过四千万的人,使用西班牙语。西班牙皇家语言学院的院长认为,西班牙语是一种混合语言,不断同当地文化自由结合,词汇非常丰富,远胜过通行全球的英语。

那么中国有多少人懂西班牙语呢?打个比方,如果说懂英语的有一百人,懂日语的就有五十人,懂西班牙语的……你猜一猜有多少人?你尽管往少里猜,估计能猜对的人极少。谜底是——只有一个人。结论是,西班牙语人才在中国非常宝贵。统计大学生就业薪酬,学西班牙语的本科毕业生名列前茅。想起当年小青衣的勤学苦练,直到今天,仍令人感慨。

那一年环游地球,经过一些西语国家,下船游览。语言不通,只得由英语转述介绍,颇有隔靴搔痒之感,遗憾多多。某天,我的学西班牙语的学弟学妹们,准备结伴到中美洲出游,那里主要使用西班牙语。他们问我这个学俄语的学姐,是否愿意同行?

太愿意啦!我和丈夫老芦报名!我忙不迭地说。

要知道,这可是国内西班牙语的泰斗级班底!我在1秒之内就决定跟随他们去中南美。

回家告知老芦,老芦说,你这个决定也太快啦!

快吗?我反问。我怎么觉得一点也不快啊!

从1965年,我的同学小青衣,在北外附校宿舍楼的盥洗室水龙头下仰脖漱口,到2015年,已经整整五十年了。

老了后,我经常热衷于寻找自己做出某些决定的出发点。有时候找得到,有时候找不到。找到了,就顺藤揪扯,把一堆埋藏很深的心灵薯块挖出来,晾晒在太阳底下,自己摇头晃脑仔细端详一番。年岁渐长,不很自恋了,不再用激情夸张的目光打量世界,对自己变得真实贴切。审视零落一地的大小薯类,以确定我是否还要听从这些埋藏很深的心灵块茎摆布。

人们对于自我某些选择的深层原因,常常并不知晓,甚至以为是冥冥之中另有一只巨手在安排着生涯。其实草灰蛇线,有迹可循。

比如一个酒鬼的女儿,长大之后,很可能再次选择一个酗酒的男人作为自己的伴侣。她熟悉这种人动作的起承转合,习惯了空气中弥漫着呕吐物的酸腐味道。幼年的她无比期待父亲有朝一日改变这种生活方式,那时她无力回天。现在,她长大了,自认为有机会有本事实现自己的夙愿。她一往无前地涌起要救赎这男人的精神冲动,以为自己有力量拯救他……所以,我们有时亲近一个人,不是因为他的优秀,而是因为他的缺陷。总之,她飞蛾投火,做出了自以为是高尚和献身的决定。结果呢,这个酗酒的男人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女主人公的命运,她无望地沉浸在家庭暴力的黑洞之中。她抱怨上天的不公,让她在遭遇了一个醉鬼父亲之后,又“斩获”了这样的丈夫。

历史惊人地相似,但原因不尽相同。命运在她生命的前半部分——也就是她的童年时代,的确没有善待她。后半部分,她却是自投罗网,主动亲吻了沾满酗酒味道的阴冷嘴唇。事情到了这一步,就和命运脱了干系,只和自己的懵懂乏智相连。

哎呀,用一个悲惨女人的不幸命运来做一部美好游记的开头,真不合时宜,就此打住。出发——向中南美!

毕淑敏访谈:心中的种子开花了 于是我们出门旅行

这些年,毕淑敏一直在路上,她的足迹从北极一直到南极,踏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游记也随着她的脚步出了一本又一本,从《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到《非洲三万里》,再到最新的《美洲小宇宙》,成功转型旅行作家。毕淑敏早年以医疗类的小说出名,后来研习心理学之后开始专注心灵散文。王蒙曾经评价她:“真的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规规矩矩的作家与文学之路。她太正常、太良善,甚至于是太听话了。”这句话也不知道是褒是贬。但毕淑敏的人生经历却充满了挑战,最早在西藏阿里从军,在她看来是人生一次重大的旅行。45岁去读了心理学博士,成为心理咨询师。年过花甲又开始环游世界。然而在她眼里,这并不算挑战,只是听从内心的召唤,按照符合自己人生的目标去做。很是坦然。不过,在如今的图书市场,相比写作灵活的青年作家和大作不断的严肃作家,毕淑敏的确已经不算是一个有号召力的“牌子”。严肃文学她越写越少,心灵美文又会使读者审美疲劳。好在她另辟了旅行写作这个蹊径。而且去的又是南非、中美洲这类不太大众的路线。听说接下来她还要写在南极、北极之行的见闻,这么一来,在阿姨辈的女作家里,毕淑敏似乎走出了一条新路。也许毕淑敏的本意很简单,只是想写写游记,毕竟她早已过了讨好市场和读者的年龄。但是这样的转型,也着实让她多了不少青年读者。从医生到专业作家再到心理学博士,如今又变身“旅行者”,综观毕淑敏的人生,她用身体和文字完成了对人的生理的剖析、对心理的追问和对外部世界的探索。——谢晨星

△记者:《美洲小宇宙》这个书名的由来是什么?您在书中说加拉帕戈斯群岛是一个小宇宙,书名中的宇宙是何用意?

毕淑敏:2008年的时候我环球旅行,路过加拉帕戈斯,当时因为盘缠不够没有去,只记得有介绍说这个地方是达尔文发现进化论的岛屿,有“小宇宙”之称,当时就很想去看看小宇宙是什么样子。这个愿望在心里埋藏了将近十年终于成行。去之后发现果然不虚此行,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所以就把它用在书名上了。

美洲是一个巨大的存在,我这次主要走的中美洲。看到多彩斑斓和我们不相同的世界,也看到了曾经灿烂的古代文化在今日的发达,以及不同文化给予我的冲击,我想借着这本《美洲小宇宙》跟大家分享。

△记者:您曾说过:“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旅行。越是无缘无故说走就走,原因越是隐藏很深难得破解。”您是如何想到去美洲的?

毕淑敏:我们要到哪里去其实是一个很古老的问题。我们常常以为旅行或者出发是瞬间决定的,仔细想想其实不是,而是我们的内心有一颗种子或一个结,说走就走的时候其实是种子开花了或者结拧得更紧了,比如2008年的时候没有去加拉帕戈斯群岛,后来我的学弟学妹提议一起去中美洲看看,这些前因后果落在一起,就成了旅行。

△记者:从《藏在这世界的优美》《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到《非洲三万里》,您走过这么多地方,在您看来,美洲与其他地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最触动、打动您的地方是什么?

毕淑敏:美洲和其他地方最大的不同,就是特别缤纷多彩,文化杂交而且多元,呈现出目不暇接的灿烂。当然美洲最最触动我的是加拉帕戈斯群岛,那里保存着地球最大范围内的原始状态。

△记者:此次美洲之旅的旅途中,您亲历过哪些惊心动魄的瞬间?

毕淑敏:玛雅人血祭的石头,是游客们一定会看的景点。玛雅文明确实有一种巨大的文明的力量,他们把最优秀的人拿去祭天。对一个医生出身的作家来说,这个消息无疑是令我战栗的。站在那块石头上,在还原祭天过程的时候会为玛雅人的文化及虔诚精神感到震惊,他们从容赴死,对民族是有所伤害的。他们曾经建立过高度的文明,希望杀人祭天的文化不再出现。人类不能以一种强势的文明屠戮或者征服另外一种文明,而是要在有限的地球资源里面共存,各种文明集合成为整个人类的财富。

△记者: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很多时候在于想象,旅行也常常是浮光掠影,您如何在旅行中做到尽可能多地探索,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多地展示出您的思考?

毕淑敏:如今走出国门看世界的国人的确很多,每个走出去的人看到的、想到的也都是不一样的。对我来说,每次出发都充满了挑战,但旅行常常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那么如何探索呢?

第一是要做功课,这一点我也很矛盾,有时候会受前人的眼光和框框的影响,会错过惊喜。不过当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如果一点功课都没做,回来后又会发现错过了很多重要的东西,又难免会有遗珠之憾。

第二是要在旅行之前将自己的衣食住行安排好。出去之后人生地不熟再花精力在这上面,就很难腾出自己的眼光去观察思考。

第三,常常有人认为出去旅行一趟,完了就结束了,但中国有个词叫“余音袅袅”,我觉得旅行还应有一个美丽的尾巴,那就是旅行结束后仍去看一些资料,更深刻地感受自己的所到之处。因为这点,于是就有了一本接一本的书。

△记者:近几年您热衷写游记,写作对于旅行有哪些特殊的意义?

毕淑敏:近年热衷写游记和自己的人生安排有关,年纪渐长之后更想去看看世界。比如叙利亚的古文化遗址帕尔米拉,未去之前就想此地会有战争,赶在被毁坏之前见到了无比壮观的古迹。对于我来说写作最重要的意义是分享、思考,通常我们走过、看过之后,觉得自己到过之后就放下了,但是一次次写作迫使我一次次在精神上、情感上回到过去的旅行中,迫使自己去思考、分享和回望。

△记者:您在旅行时,会不会特别设计人文历史类的探寻之旅?

毕淑敏:会的,我在出发之前会有意识地设计人文历史的路线,比如去伊朗之前,我就请旅行社按照联合国世界级文化遗产设计旅行路线。这次去美洲,去托洛茨基的故居也是因为知道他是在墨西哥被暗杀。

△记者:您的美洲之旅深受读者的喜爱,下一本会是关于哪里的游记?

毕淑敏:中南美洲之后我去了北极点,去北极点我乘坐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子破冰船,据说全世界去过的只有一万人左右,我很有幸成为了这万分之一。之后我去了南极半岛和南极大陆,关于两极的新书也快写完了,写的时候很艰难,但是很快乐。

△记者:您已经很久没有出版新的小说了,关于小说创作有没有什么计划?

毕淑敏:其实我的小说创作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人们看到发表的或者正在写的就认为是开始或者结束。其实,真正源自心理的小说无时无刻不在酝酿当中。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小说是在不断地积累当中,但总要诉诸于文字。小说的写作按照我生命的旅行正在调整,我马上就要开始我最重要的小说的创作。

摘自《晶报》深港书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毕淑敏:我们走过那么多旅途,不过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pqq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