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的说话艺术(二)
接下来,看颜渊的表现。
颜回退而不对。孔子曰:“回,来!汝奚独无愿乎?”颜回对曰:“文武之事,则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云焉?”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对曰:“回闻薰、莸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以其类异也。回愿得明王圣主辅相之,敷其五教,导之以礼乐,使民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则由无所施其勇,而赐无所用其辩矣。”夫子凛然曰:“美哉德也!”
颜回退在后面不作回答。孔子说:“颜回,过来!为什么只有你不谈一下自己的志向呢?”颜回回答说:“文武两方面的事,两人已经说过了,颜回我还说什么呢?”孔子说:“即使这样,各人也要说说自己的志向,你就说吧。”颜回回答说:“听说薰草和莸草不在同一个器物里面藏放,尧和桀不能共同治理一个国家,是因为他们不是同类。我希望能辅佐贤明的君主,布施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教化。用礼乐教导民众,让百姓不用去修建城墙,无须越过护城河去打仗,将刀枪剑戟熔铸成农具,在原野湖畔放牧牛马,夫妇没有分别的思念苦痛,天下永远没有战争的灾难。这样仲由就没有地方施展他的勇敢,而端木赐也没有地方发挥他的口才了。”孔子非常严肃地说:“真是美好的德行啊!”
子路能武,子贡善文,二人将文武之事说全了,孔子老师只是夸奖他们有勇,善辩。而颜渊则退而不答,待老师再三催问,颜渊才慢慢地回答,这一答把老师的政治理想说全了,施五教,导礼乐,马放南山,铸铁为犁,永无战争,国泰民安,这不正符合老师的政治理想吗?子路还不服气,还要追问老师要选择谁?
子路抗手而对曰:“夫子何选焉?”孔子曰:“不伤财,不害民,不繁词,则颜氏之子有矣。”
子路举手行礼问道:“老师您将怎样选择呢?”孔子说:“不耗费钱财,不危害百姓,不用说太多的话,这样来治理国家,只有颜回能做得到。”
这段话既体现了孔门高徒一个个建功立业的才能,也陈述了孔子深远高明的政治理念。弟子之中,子路以勇著称,子贡以辩见长,颜回则以德取胜。子路、子贡所言是立功,颜回则是立德。颜回的一番宏论,深得夫子之心。颜回的境界自然比子路、子贡高出一筹。这个故事其实也是通过孔子让三弟子陈述各自的人生抱负,表达了儒家以礼治、仁爱为中心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
我们再来看一看另一次最有名的师徒对话。
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二次重大危机发生在公元前489年,当时孔子一行住在陈国。这年吴国来伐陈国,楚国来救。楚国听说孔子在陈国,邀请孔子前去做官,孔子一行离开陈国途径蔡国,前往楚国。陈、蔡两国大夫担心孔子去楚国,危及自己的利益,就把孔子围困在陈蔡之间。当时的情况又相当危急: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虽然)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史记·孔子世家》)。(但是)内部也人心浮动,子路“愠见”,子贡“色作”。孔子要稳定军心,就找来三个班干部摸底谈心。
《孔子家语·在厄二十》(《荀子·宥坐》、《韩诗外传》卷七、《史记·孔子世家》、《说苑·杂言》等书均有记载)记载的故事大概是:
楚昭王聘请孔子到楚国去做官,孔子便去拜见楚昭王,接受礼聘,途中经过陈、蔡两国。陈、蔡两国的大夫聚在一起商讨说:“孔子是一代圣贤,他所批评指责的,的确都是各诸侯国存在的弊病。如果他被楚国任用,那么我们陈、蔡两国就危险了。”于是他们就派出步兵去阻拦孔子。
孔子一行被围困在旷野之中,不得前行,断粮七日,无法和外界取得联系,连一些野菜汤也吃不上,跟随的弟子都病倒了。孔子却更加情绪激昂地讲授学问,弹琴唱歌没有停歇。
乃召子路而问焉,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乎,奚为至于此?”
孔子先引用《诗经》,描写一下当时的处境:我们不是犀牛,不是老虎,怎么在旷野上徘徊(匪兕匪虎,率彼旷野)?这就是孔子的超人之处,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如此从容淡定,举重若轻,确实令人敬佩。在危急关头,很需要这种精神力量。然后孔子才开始摸底:“我的道错了吗?怎么落到这步田地(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孔子哪是在认真检讨自己的理论呀,他是想从学生那里再一次得到肯定。
(首先发言的又是子路)子路说,“有可能是我们不够仁德,所以人家不信任我们;有可能是我们不够智慧,所以人家不执行我们的理论。”子路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孔子很不高兴:“难道有仁德,有智慧,人家就信任我们了吗?人家就执行我们的理论了吗?”一句话把子路打发走了。
下一位是子贡。子贡说,老师您的理论最伟大了,但是有些超前,能否降低些标准,这样大家执行起来就没有那么困难了?孔子决不降其志,还批评子贡的志向不够远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