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你在拿“批评”当砖头扔吗

你在拿“批评”当砖头扔吗

作者: 青少年成长的左思右想 | 来源:发表于2018-09-17 16:56 被阅读0次

      今天偶尔翻到了Y.E.T.国际督导Markus给我的反馈表,那是我在讲师班上第一次面对同组学员的讲解无输家冲突第三法,Markus在旁边观察听课,并给出的反馈表。

        坦诚的讲那次Y.E.T.的试讲课,自我感觉很不满意,有太多我没有注意到的地方,也有太多不该呈现的习惯,比如在学员回答后,我习惯性的给出评价说:“很好”,在以尊重每一个学员的感受为核心的Y.E.T.课堂,这是会让其他学员很不舒服的评判,同组学员指出了这个问题,还有等等其他问题,总之,试讲之后我的感觉很不好。也许是这样的原因,我并没有仔细留心Markus的评价,如同不太敢面对一般。
        之后我又有几次试讲的机会,尝试开了读书会和工作坊,有意识的去改进在第一次试讲呈现的问题,我越发了解当初同组学员给我的反馈是让我前进的巨大财富。而在今天翻到Markus的反馈表却是让我如此震撼。
          Markus的反馈表写道:“我很喜欢你平视学员们的教学方式,我观察到你花了很多时间讲解,但学员们也积极参与。我发现你微笑着,我相信学员们会感受到友善与接纳。虽然你有在写板书,但你并没有失去与学员们的联结,这很好!你的挂图看起来很好,且富有信息量,黄色并不是很适合书写,但很适合装饰。”
          Markus完全不懂中文,作为芬兰人的他,英语也不是他的母语,他居然能给出这样的反馈。他指出了重要方面:微笑、平视、以及对学员们的爱与接纳;他同时指出了我花了大量时间讲解、以及较多书写的弊端,但同时他说,学员们也有积极参与,也没有失去与学员的联结,让我知道以后讲解书写时候需要注意学员的参与以及与他们的联结;表扬了我的挂图,但又指出黄色不适合书写,同时给出建议黄色适合装饰。
        Markus看我试讲的时间只是来回的短短的几分钟,却有如此丰富的信息量:告诉了我什么是重要的,哪些需要注意的。重要的是:让我相当舒服,没有任何的难堪与抵触,几个月后再来读,仍然觉得能量满满。忽然很感慨Markus的功力,作为行走的E.T.范儿大概就是如此。
          我忽然想起从小到大的成绩单上收到的句式:“你是善良、热心......的学生”,全程标签式的评判,我一直以为这样的表扬方式是OK的,好像工作之后我也是这么做的,现在想起来真是直冒冷汗。看到Markus的反馈,才发现有温度的观察传递出来的信息才能打动人。
          另外一点,Markus给出了很多我需要改进的方面,但是他的叙述方式是“我观察到你花了很多时间讲解,但学员们也积极参与了”,让我觉得即使当时没做好,但是结果也不是太遭,同时也知道以后将讲解的一部分时间改为让大家参与的时间。按照我们的习惯,Markus是要“批评指正”我的,他完全达到了效果,但是让我感觉很好。
        说到“批评”这件事,就太多要说的了。因为有太多父母与老师或者朋友,是打着“因为我爱你,我是为你好”的旗号,秉着“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宗旨,来合理化“挖苦、讽刺、警告、威胁”等等行为的,这样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
          想起Amy的一个舞蹈兴趣班老师,那是个有着赫赫光环的老师,带出了很多杰出的学生。Amy在舞蹈方面没有天赋,也不是那种十分刻苦的孩子,在她那里学舞蹈期间,收到了太多的评判与苛责。我当时想着孩子也是要吃苦的,而且也需要适应各种气质的老师,所以坚持学了一段时间,只是Amy坚持了几年,哪怕是再换了一个机构,也坚决不愿再提“跳舞”二字了。
          想起那一日,碰到一个朋友聊起此事,她说了她另外一个朋友的故事:并不擅长运动的女士,已年过40,忽然心血来潮想学滑雪,她首先去了东北,在东北教练的反复“你要......你不能......”的各种教条下几乎丧失了继续学的信心。后来她去了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的教练却给了她完全不同的体验:教练的关注点永远是在当下她做得好的方面,并且大加赞赏她取得的进步,所以她越来越有信心,而且越学越兴奋。
        那是成年人获得的两种教学方式完全不同的体验,忽然想起另一个朋友的话:“所说的兴趣班,能碰到让他真正有兴趣的老师,需要缘分”。
          于我们而言,这样的方式太稀缺。
          所谓木桶的短板理论,是要提醒当事人,知道自己要改进的方面。局外人要做的是看见他的长板,并不断表扬他长板的独特,让他收获并提升改变短板的信心与勇气;而不是眼光盯着他的短板不放,同时又认为他的长板理所应当或者不值一提......
          那一日朋友正在看云香老师的书,发过来一段她最有感触的话:“如果教育者不是照本宣科,像搬砖头一样,把知识直接投递给对方;而是出于热爱,将想传授的一切,化为自己内在的一部分,带着灵魂的温暖,从心里流淌出来,那么受教育者就能得到最好的滋养。”我也深爱这一段。
        Markus用他非评判非指责的方式给了我最中肯的评价,贯穿其中的是对我的尊重与信任,这样的滋养,使得我关于评价与批评,有了最好的榜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在拿“批评”当砖头扔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psr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