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文明之光--九龙山新传

文明之光--九龙山新传

作者: 行走的中国 | 来源:发表于2022-05-25 17:30 被阅读0次

              文明之光----九龙山新传

        2022年5月21日星期六,农历4月廿一,小满,我们沁县教育界一行四人驾车来到了山西沁县牛寺乡申则村,准备爬九龙山。

        九龙山位于沁县太岳山脉正北部最后一座高峰,其山脚下就是刚刚竣工不久的西汤水库(2019),涅水河(涅水河在西汤境内也叫西汤河)是浊漳北源的重要源头,古称涅水、甲水,是浊漳北源的一级支流,发源于武乡县西部分水岭乡的五里铺村,流经武乡、沁县两县的勋欢、权店、程家沟、南涅水、松村、聂村等村镇,在关河水库下游约1千米处汇入浊漳北源。

        涅水河是浊漳河北源最主要支流,漳河是海河流域卫河支流,发源于中国山西省东南山地,有清漳河和浊漳河两源。两源在河北省涉县西南边境的合漳村汇合后称漳河,向东流至河北省馆陶县入卫河,全长466千米,流域面积1.82万平方千米。浊漳河是山西东南部的最大河流,流经晋东南的12个县、市、区,在长治市流域面积9991平方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71.9%、分三源:浊漳南源出于长子县发鸠山;浊漳西源出于沁县漳源村;浊漳北源出于榆社县柳树沟。在先秦时期,浊漳河被称为“潞”,汉以后才有“潞水”“潞川”“浊漳”等别称。

        浊漳河上游一般指南、西、北三源合流前的流域范围,包括了榆社、沁县、武乡、襄垣、屯留、长子、潞城、长治和郊区九县区,除榆社外,皆为长治市下辖。浊漳河上游分布于长治地区的西半部,主要包括了南部的长治盆地和北部山区这两大地理单元。漳河在西汉末年以前,属于黄河水系,以后因黄河南徙,纳入海河水系。因此,史前黄河中下游文明,包括浊漳河上游文明。

        著名历史学家、武大教授冯天瑜在《长江文明》一书中这样论断:“距今3800年前后,黄河流域所在的中原地区形成了发达的文明形态,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此后,汉文化的核心地带长期处于黄河中下游,汉民族的政治和文化活动以黄河为中轴线,几个著名的古都长安、洛阳、开封等都分布在这一轴线上,虽靖康之乱过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南移至长江流域,但黄河流域然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的历史定位并未动摇。

        2016年,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长治市文物旅游局共同出版的《浊漳河上游早期文化考古调查报告》指出:浊漳河上游早期文化考古,在沁县初步发现有南涅水、道兴、长胜、二神口等12处早期文化遗址。

        南涅水村位于山西省沁县北部,沁县县城北30千米处,属牛寺乡管辖,南涅水南靠华山、北依涅河,因居涅水南岸而得名,与武乡县故城村隔河相望。南涅水史前文化遗址位于该村西部的涅水南岸台地上。遗址区域地势高隆,最高点海拔1017米,地形略有起伏,东北高西南低,中部和南部有多条冲沟将遗址区分割。该地土质肥沃,气候温润,农耕条件优越,长期以来一直是人类生活的理想地点。遗址区域内遗迹、遗物分布广泛,陶片、石器在耕土中比比皆是。村西粮站周边区域遗迹分布尤为密集,灰坑、陶窑随处可见。根据2011年的考古勘察,遗迹和遗物分布在大约东西1.2、南北0.8千米的广大范围内,是目前为止山西东南部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史前遗址。

        南涅水遗址保存较好且遗存丰富,有不少旧石器时代遗存,考古调查采集的遗物包括陶器和石器,陶器占多数。陶器主要器形有罐、盆、瓮、缸、鼎、甗(yan)、豆、钵、器盖等,石器有纺轮、石刀、石铲等。陶器标本数量众多,其年代包括了仰韶中、晚期、庙底沟二期、龙山时期、二里头时期和商时期等阶段,没有出现大的时间间断。就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在沁县范围内,仰韶时期南涅水遗址的规模不及长胜和道兴,但是从随后的庙底沟二期阶段开始,该地开始发展并不断壮大,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是该区域内规模最大的史前聚落。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张海认为,仰韶文化孕育了成熟的粟作农业,以彩陶为代表的物质文化空前繁荣,仰韶文化研究是探寻华夏民族起源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关键所在。换句话说,就是在6000年前至4000年前左右,沁县漳河流域有广泛的史前文明存在。

        九龙山与南涅水村直线距离不到8公里,出西汤河谷2公里,就是涅水河谷,再往东南6、7公里左右,涅河南岸就是南涅水村。因此,我们此次爬山意义重大,是在华夏黄河流域文明之浊漳河上游文明的源头--涅河爬山,由于了解涅河在浊漳河的地位,此次爬山显得意义非同凡响。

        初夏的太阳还不是十分的毒辣,天空弥漫着似雾非雾的薄云,山路两侧的松树、野树青翠欲滴,不知名的山花偶尔跑出来向我们打个招呼,最妙的是一直能听到野鸡的咕咕的叫声,道路是刚刚开出的防火公路,碎石子满路皆是,SUV再爬一个急转弯带上坡时打滑,只好慢慢退下,停在一处“之”形拐弯处,我们弃车而行,步行大约半个多小时,我们就走到了山梁上,前边树木更加郁郁葱葱,遮天蔽日,拐上一道小路,就看见一个山门洞,进入门洞一个小四合院呈现在眼前,一座新修复庙院坐落在九龙山顶残存的岩石地基上,正面为龙王殿,坐北向南,三间大小,前有立柱过廊;西侧为阎王殿,东侧为奶奶庙,各有小三间;龙王殿对面为戏台,戏台两侧各有一山门进出。庙院内竖立着的七八块大小不等的石碑,一颗枝干虬劲的苍松虽然已经枯死但依然挺立在院中。庙内石碑记载,此庙始建于明朝万历九年(1581年),有四百多年历史,重修碑记还记载了附近的西峪村、桃园村、申则村等历次筹资重修庙宇的记录,站在庙后的矮墙上,透过茂密的树叶就可以看到山脚下碧玉般的西汤水库,2019年在牛寺乡政府主导下将庙宇重新修缮一新,方便百姓祈雨祈福。

      九龙山顶环顾四周,太岳山脉层层叠叠,山外有山,遥望西北可见沁源、平遥界山上的风力发电风车缓缓旋转,远眺东南就是涅河谷地。饱揽山顶风光后,我们原路下山,我们又专程返回西汤水库游览,水库建成不久就已经蓄满了水,清澈的湖水倒映着九龙山的雄姿,湖水里的鱼儿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鸟儿在天空自由的飞翔,人们在半山腰的梯田里辛勤的劳作......

              “昔闻西汤水,

              今上九龙山;

              相看两不厌,

              唯有涅河畔。”

        在返程途中过申则村时,司机冯老师眼尖,突然发现一棵古树,我们于是下车围观,这是一颗国槐,树龄560年,明朝英宗天顺年间,或许是从洪洞大槐树迁来的移民,为了纪念祖籍地,也种了颗国槐,一直到今天仍然健壮挺拔,它亲眼目睹了这560年间人类发生的一切,亲眼见证了西汤河谷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槐无语但有眼。

        九龙山,对我们沁县大多数人来说比较陌生,但是,山脚下的西汤水库正声名鹊起,走马岭地道民俗游、梅杏节方兴未艾,特别是离这里12公里处的南涅水考古遗址的发现,必将带动周边名俗文化旅游的热潮,这样就可以将爬山、玩水、看地道、梅杏节、史前文化遗址有机串联起来,整合出值得玩味的文化之旅,不久的将来,九龙山定会书写新的传奇。正是:

              “一湖碧水绕青山,

              漳河水长总有源;

              涅水河畔文明远,

              九龙山下展新颜。”

                   

    古槐 保护名录 古国槐 看不清字迹的石碑 重修碑记 枯松树 龙王庙 涅水河谷远眺 西汤河谷 古松 松树 九龙山

       

    水映九龙山 西汤水库 水库 水映九龙山

     

    史前文明 沁县学者收藏陶片

    2022年5月25日星期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明之光--九龙山新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ptyp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