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读到孙晴悦的《二十几岁没有十年》读到了一段话,感触很深忽然想写点儿东西。上面说她在纽约认识的朋友kate对她说,你觉得为什么大家在纽约拼搏?仅仅是为了能够买得起包包、衣服、饰品,还是曼哈顿岛上的一座公寓。然后又说纽约最大的好处,再于英雄不问出处。没有人问你从哪里来,你的过往是什么,你之前从事什么行业,爱过什么人,又或者你究竟家庭富裕还是贫穷。身在纽约,大家都是客,所有纽约客关心的是,你现在在做什么,你未来想要去干什么,关心你当下是不是一个有趣的人。
在国内,有太多人评价你的生活,评价你的出身,他们问你是哪里人,带着挑衅和歧视,有太多人会暗暗打听你住在哪儿,以此判断楼盘的价格和学区房的价值,连带判断你的家庭阶层,更是要是所有人都要问你毕业于哪个学校,好像名校里哪怕是最烂的学生都带着光芒。
然后忽然感觉被击中了。好像确实是这样。小的时候,喜欢一个人与一个人做朋友只看他或者她是不是长得漂亮或帅气,好不好玩儿。便成了闺蜜与哥们儿。随着人越长越大,便有了身份这种东西。也就是外壳,家庭条件的好与差,父母的工作与薪资,户口,有没有房,男朋友给不给力,学历给不给力,工作给不给力……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你的外在评判你。想起之前在北京上口译的时候,下课休息的时候去教学楼的一层买咖啡解困。偶然听到两个女生的谈话,谁知道有没有钱啊?反正时间长了有没有钱肯定能看出来。那位不知名同学的家境竟然被暗地里拿来做了一番评判。为什么我们在接触一个人的时候总会拿这些外壳的东西来评判?仿佛如果家境有钱、父母给力的话是很荣耀的事情?如果家境普通的话就是很羞耻?
不知道为什么人长大后就爱比来比去的。做学生的时候在成绩上暗暗较劲,谈恋爱的时候在伴侣身上找优越感,工作了之后又开始在老公,子女身上竞争。我们越来越通过这些外在的条件去评判,很少有人关心这个人是不是善良、是不是有责任感、是不是一个有趣的人、有怎样的兴趣爱好、爱看怎样的书?
大概是没有了赤子之心吧。我觉得如果一个人能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的话,肯定也是个有趣的人,一个能在生活中找到乐趣的人。他总是能发现身边有意思的事情或者人,他也一定是个活得很通透的人。他能够剥去人们的外壳去审视那个人的内在,他更能看见一些真实的东西。我觉得还是要有一颗赤子之心的,能够剥去这个人的外壳去审视他的内心是否饱满充实有趣。因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值得去探索去结交,只有内心饱满而充实的人才真正值得探索。但是随着人的年纪渐长,手里有的东西越来越多,地位越来越高是很难从把自己从那么高的位子上放下来平视他人的。所以以外壳评判一个人随着年纪的增长又无可避免。
剥去外壳 剥去外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