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对于大多数人确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时间流逝不舍昼夜,我们处在时间的洪流中而不自知,只是感觉其越来越快的,然后在某个时间点上发出“时间都去哪了”的感慨。
时间管理不好的危害,也并不会当即显示出来,它的反馈经常以5年、10年计,很多人,是在10年过去,回首一望,才被自己这些年的碌碌无为惊吓出一身冷汗。
图片来自网络1、
学习一切的基础原则。
反馈机制:
第一种:学会 —> 收获 —> 获取动力继续学习
第二种:没学会 —> 没收获 —> 没动力
反馈机制成功的人往往经常建立第一种反馈,形成一种正向激励机制,鼓舞自己不断的走下去。而学习不成功的人,往往是第二种反馈,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是啊,他没有学会当然就没收获,没收获怎么能感觉到收获的好,既然不好,我又何必再去努力呢。一旦进入这样一个循环,很让人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
2、
时间管理是一个长期工程。
大多数人,散漫的生活了几十年。参加一个3天的时间管理课程,就想让自己的生活井井有条,高能高效,这是不现实的。建立一个自己的时间管理系统,根据个人的基础不同,最起码要经过1-3年的反复实践,才算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计划(做计划也是时间管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难怪那么多人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了)。
3、
建立必要的支点。
一切的学习活动都要有一个支点,对于时间管理来说,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与时间相关的反馈机制。既然在日常生活中,时间不会对你的成就与失误做出一个短期、快速的反馈,我们就要自己创造一个短期、快速的反馈机制来。
对于这个反馈机制,有这样的要求。
第一、自己主动参加。时间管理是一个主动建构个人时间的方式。有很多人做了很多事情,尽管很有成效,很有意义,比如你考上了大学,你去参加了一次公益活动。但是如果他不是出于你的主动计划,都不可以算作时间管理的支点行为。所有的时间管理活动,一定是要你主动选择的。
第二、有支持人群。最初的反馈机制建立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没有人相互打气,一般很难完成的。
第三、简单易行。如果你设计的行动是每天看五分钟书,我相信对于大多数人是非常容易完成。但是如果你设计的行动是每天写一部小说,那么就没有几个人能够完成了。
当下很多组织都已经开始做的21天打卡训练营(阅读、分享等),就是一个很好的快速反馈机制。一个小事情,连续做21天,就形成了一个事件管理的支点。
4、
建立基石。
支点的建立给了我们信心。这时,我们可以考虑时间管理的基石了。基石,就是经过管理的时间段。与一般的观念不同,我认为与其关注我们浪费了哪些时间,不如关注我们掌控了哪些时间。你可以每天划定一个自己可控的时间段,安排一些感觉有意义的事情做(比如锻炼、学习、工作等)。
比如在每天早上5点起床,然后用5点-6点半看书,这个时间段与事情的配合,就是时间管理的基石(建立的第一块大石头)。
另外,从基石开始,我们开始把时间和事件配合在一起思考。这个固定的时间段,做什么对于我的收益最高,让自己最满意。
5、
开始填充更多的石块。
一旦我们建立了基石,已经开始品尝到了时间管理的甜头,我们可以开始尝试着向我们的时间里放置更多的石块(经过管理的时间段)。
6、
学会建立全面的时间管理计划。
当你的生活中有了几个管理过的时间段时候,你对于进一步掌控你的生活有了更大的期待,这时,你可以学习建立全面的时间管理计划了。做计划本身是一门技能,需要长期的修炼。这一步的难点,有三个
第一、做计划。计划是为了实现未来的某个目标的。只是没有经过训练,很多人无法清晰的看到未来。所以这个计划的目标一定要清晰,时间周期一定要短。
第二、执行。一旦做出计划,大脑还容易产生错觉,我们一旦编写好计划,就觉得计划已经执行好了,所以没有了执行的动力。这个时候,你需要设置各种方法来激励自己完成。
第三、总结。一个计划是需要反馈总结的。没有总结的计划,很容易成为最后一个计划。因为计划不可能总是能够顺利完成的,那需要明白这个计划,能够执行下来是因为什么,不能够执行下来,是因为什么。从而对计划与执行做出调整。
总结,时间管理就好像是在一片混沌中构建自己的宫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旦建立起来,雄伟壮丽,让人叹为观止。使用合理科学的手段,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
注意事项:
1、每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每件事都全身心投入。高精力投入的两件事不要放到一起连续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