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期报纸最值得阅读的仍然是闵抗生老师的《深刻与浅薄》一文,受到的启发很大,二十五年后的今天重新阅读,觉得值得精读,反复读。
文章开头写道:
优秀作家总是力求把他的每一篇作品都写成精品,严肃的学者也总是努力使他的研究成果成为精品著作。
唯精品能够传世。
精品首在内容的富赡、思想的深刻;技巧的精良固然重要,但只有技巧的精良,没有深刻厚重的思想内容,其产品纵然玲珑可喜,也只是一些无生命力的浅薄之作。
文章很短,只有六百字左右,我当时给老师的建议是600字左右,老师非常严格执行这一没有任何约束力的规定。现在想来,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规定呢?让老师多写点该多好啊,其他的生活起居录少登一些不是更好吗,可惜这是今天的认识,当时不是这样想的。
深刻,大都源自心灵体验和理性升华;浅薄,大都与人云亦云浅尝辄止相连。深刻多沉默不语,浅薄多喋喋不休。所有的深刻,来自心血的浇灌厚积薄发;所有的浅薄,多大喊大叫、咋咋呼呼。深刻的沉默不是无能,而是看透不言,看破不说。让我们一起追求深刻而努力吧。
对于每一个写作者来说,创作出精品是每个人的追求,而对于一个时代来说,正是因为有经典作家作品,才标示出那个时代的精神高度与气象。当我们想到“盛唐气象”时,我们自然会想到李白、杜甫、王维,当我们想到“魏晋风骨”时,我们就会想到竹林七贤,当我们想到民国文坛,我们就会想到鲁迅、老舍、巴金。正是由于这些作家作品,才让一个时代的个性与气质突显出来。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能否创作出精品乃至代表一个时代的经典,既取决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也取决于这个时代的氛围。时代,我们改变不了,可以改变我们自己,多写出深刻的精品,是可以作为追求的梦想的。
本期校报的一版头条《学院首届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闭幕》的撰写者李超老师,后来改名李徽昭,现为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一版《院领导走访专家产生积极反响》一文的作者谷城是张国成老师的笔名。其他内容都是当时的档案记录,反映了当时的发展现状,不再去一一介绍。
我编的第36期报纸,时间定格在1999年4月30日,1999年第5期,校报出版总期数达到160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