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人生有三大喜事: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科举考试是人们跃登龙门的不二途径,千万学子十年寒窗苦读,翘首等待的就是这一天。不过科考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1904年4月中旬,24岁的湖南老学生谭延闓别了家人从长沙来京参加殿试。
殿试在每个省三年一次的乡试之后的次春举行,又叫春闱,由皇帝亲自策问每一个士子。能够高中,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莫大荣誉。
谭延闓提前近20天到达京城备考,到京后仍然每天练习不缀,几乎是“连日皆夜尽而始寝,黎明即起,睡不过两时”,导致一度手肿。
考试日期在5月17日,早上二点多他就起来了,赶到考试地点左掖门。8点入场。卷发下来,他首行就出现了错字,写了几百数字后才发现。叫监考的换试卷,等写完了两篇作文才来。
直到下午5点,谭延闓才交卷,考试时间长达9个小时,对人的身心是种严峻考验。好在谭延闓年轻。
复试在保和殿进行,考试者坐在矮几上,以红朱砂写好的试题装在贡匣里,从慈禧居住的颐和园送过来,题目是“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议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论”。监考的有裕寿和醇亲王等。
这不算什么,到了20日,他才知道自己并没有被读卷之臣派职。
21日那天去中左门殿试,这是所有科举人士最看重的一关,高中也许就意味着未来飞黄腾达。策问的题目是察吏、强兵、理财、选士。
谭延闓11点才开始动笔,用时4个小时写完5张半纸。
谭延闓对自己的这次表现并不满意,“书甚劣,又前后大小不匀,甚懊恼,徘徊不愿复书,仅乃完卷“。对于考试结果,他估计林次煌会高中,自己则与好友黄次腴差不多。
24日,谭延闓等去西苑门听候前10名传宣,结果有点失望,只有好友林次煌位列第五。28日再去参加朝考,题目为《官所以养民,兵所以卫民论》。
湖南人写满卷的,包括谭延闓在内只有3人,谭写了1728句。
这次朝考,谭延闓听说自己考了第一。6月初七,他和另外11个湖南人到仁寿殿听宣。
慈禧本想朱圈他为第一名的,但是当她听说谭延闓是湖南人时,不禁想到了另一个曾令她惊惶不已的谭姓湖南人——谭嗣同,于是将第一名给了小楷冠于世,后人纷宗之的刘春霖。
刘春霖也由此暴得大名,成为末代状元,但是终其一生没有大的成就。
反观谭延闓,虽与状元失之交臂,但是仍以第一甲第5名获得进士及第。民国以后,他更是官居湖南都督,三次主政湖南,直至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