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季
真的有很多人因此而改变命运吗
我不好说
谁都说不好
........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走岔路教会我的那些事儿》,作者年届四十,事业有成,却依然对当年的高考失利耿耿于怀。“风从窗外吹来,拂起淡蓝色的窗帘,在我面前扬来扬去。”整个高三的混沌炎热,在他脑海里只剩下模糊的光影,以及最后失利自己背着父母偷偷藏起来的美工刀,成为只有他一个人知道的秘密。

好在日后的时光,因为他对自己的坚持、不放弃,一步步升级打怪,继续深造,终究还是达到了心目中的理想高度。
从实际情况来讲,作者身为上海本地人,尚且把高考看得如此之重,更不用说我们这种从高考大省披荆斩棘,奋力想跳出来的“鲤鱼”。
应该极少有高中生活是缤纷多彩的,回忆起来唯有头顶的风扇“嗡嗡”作响,以及弥漫着无数咖啡速溶的味道。
高中三年确实需要努力,那是相当一部分人奢望改变命运的机会。但在还未树立明确价值取向和人生目标的前提下,这样的“冲刺”难免有点迷茫劲儿。和作者一样,我现在回想起来都是对十几岁时的自己满满的同情和可怜,那时候以为一次门槛足矣改变人生,因此看得过于严重。

到现在才真正领悟,人生到底还是一场马拉松,需要的还是持久力,并不是一时的爆发就可以完全逆袭。当然也有可能是工作来到了上海,行业的多样化以及职场晋升的公平性,让我的价值观和眼界得到了开拓。
对过去那些灌输的“艺术生没前途,出名校以外没有出路.......”的论调嗤之以鼻。我看到太多文凭算不上好看的人,一样活得努力且有意义;也和很多国内外排名前列的毕业生打过交道,他们无外乎都谦卑有礼,风趣幽默。自身魅力的光环加持远胜于他们背后的名校头衔。
我有一个要好的初中闺蜜,高中继续留在了我们当年的学校。在那个被我们本地人视为“玩物丧志”的地方。她遵从内心的兴趣选择绘画,即使大学也没有上到名校,她也没有因此放弃理想。毕业后孤身一人来到北京打拼,哪怕住几百块钱的混合型宿舍,在帝都拿着一个月几百块的补贴,她也依然乐呵呵地乐此不疲。直到后来雾霾严重不得不告别帝都,现在的她在上海从事着喜欢的工作,活得惬意而自信。没有人去过问她的文凭,只要能力足够,谁又会在乎你的那些“出身”呢?而就拿我本身而言,虽然从小向往播音主持行业,但是缺乏有关方面的培训和资讯,只能安安稳稳地成了一名文化生。最后在高考中发挥正常,上了一个不咸不淡的本科。

其实我内心对于梦想的追求一直在,上学时候进广播台,毕业以后做公众号,都是变相地算作实现当年的理想。
我始终认为,能够一帆风顺走过来的人都是幸运的,但幸运的只是极少数;大部分人的状态可能都是努力不一定不得志,最终碌碌无为过一生。
如果我们不愿意就此混沌度日,那就告诉自己:“暂时的失利不要紧,最怕就是你丧失一颗追梦的决心。”

就像前几天刚刚看到的一句话:“人是真的不怕迷茫,不怕绕路,最该恐惧的就是活着没劲。”趁还年轻,可劲折腾吧!一旦你进入内心的那条轨道,是没有人能够阻拦的。那些不如意就当进阶石,不磨不破哪能体会最终胜利的甜蜜。
网友评论